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毛泽东思想:中国近代革命近代中国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近代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内涵及意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①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的真理,但必须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掌握。•②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具有活力,才能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核心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继承与发展•①这一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析方法,科学地分析了当今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②这一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对人民群众创造的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③这一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的理论品质。•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应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①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③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近代中国国情与中国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与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及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近代中国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封建主义)民族(反对帝国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①革命对象(没收官僚资本,不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着,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②革命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③革命动力(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农民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占有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同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性)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性。(妥协性)这决定了它虽然可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④革命的领导者(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⑤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错误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①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政党对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是根本问题)②武装斗争③党的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虽出现一些失误和偏差,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对执政党的要求1956年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①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③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是阐明我国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我国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
本文标题:毛中特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2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