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资料 经济理性与经济学的成功(叶航)
经济理性与经济学的成功叶航Abstract:Inthestudiesofeconomics,economicrationalityisthebasicassumptionfromwhichmostbranchtheoriesarederived.Further,sincethe1960s,thedevelopmentandrevisionofeconomictheorieshavebeenalsobasedontheargumentsaroundthisparamountassumption.Inrespectofbiologicaltheories,therationalityineconomicsismerelyaconsequenceofthemaximizationofgeneticfrequency.Economics,therefore,canexplainnotonlytheself-seekingincentives,butalsothealtruisticbehaviors,suchascooperation,respectofmoralityandcredencebetweeneachother.一1968年,瑞士银行在其成立300周年之际宣布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由诺贝尔奖金提供的,它的全名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中央银行经济学奖”。由于该奖项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医学奖以及和平奖以相同的时间、程序和奖金额颁发,故被习惯地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1895年11月27日,当诺贝尔写下其不朽的遗嘱时,做梦也不会想到经济学能享有如此“殊荣”。因为,一部把经济学引入现代科学殿堂的著作——《经济学原理》(马歇尔,1890)出版才5年。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以其天才的理论归纳和演绎能力,综合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与以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边际主义经济学,创立了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由于马歇尔把连续性、均衡性等自然科学常用的分析范畴引进了经济学,从而为经济学运用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后100多年中,经济学不但卓有成效地运用了现代数学工具,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数学的发展。现代数学中的线性规划、数理统计、非线性动态分析、控制论、博弈论、混沌与分形理论等,都从经济学中吸取了丰厚的养份。但就我的认识,经济学取得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数学。经济学的成功在更大程度上有赖于它简洁、有力的理论预设以及贯穿整个主流经济学发展历史的、几乎被所有经济学家公认的、首尾一致的分析方法。一个学科只有在这样的建构下,才能完成知识的良性积累,才能包容兼蓄所有耕耘者艰辛探索的成果,才能铸就一座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在自然科学众多领域,其理论框架都具有这一特征。因此,经济学取得成功与荣耀不是没有依据的。据说乔姆斯基曾经嘲笑经济学家,说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可以在两个星期内掌握。汪丁丁评论说,“一门可以在两个星期内掌握的科学,一定是简练到优美地步的学问,其基本定律一定如此有效以致于根本用不到更多的假设和辅助定理,就足以解释整个世界了”。因此,“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当向经济学看齐,把理论提炼到可以在两个星期内让一个清道夫掌握。这正是现代数学的‘教父’,大卫·希尔伯特对数学的要求。”(汪丁丁,1996,186)。不过在我看来,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精髓,对任何一个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读者来说,只要两个小时就能掌握。现代经济学的整座理论大厦其实都建立在“最大化”这一基础上。通俗地讲,最大化就是对“付出”与“获得”所做的比较分析。当“付出”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多的“获得”;当“获得”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少的“付出”;当有限的资源面对一系列给定的“付出”与“获得”时,人们会选择其中差距最大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理性”,按这一“理性”行为的人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因此,“经济理性”和“经济人”是自亚当·斯密以来,近、现代主流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不证自明的预设与前提。事实上,这种抽象方法在自然科学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在实验室里,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创造出各种经过“抽象”的人工环境,观察某些筛选出来的因素对事物的影响,从中总结出一般的科学规律和定理。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人类经济活动无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经济学家不得不通过纯粹的思辨和逻辑分析来完成这种科学抽象。经济学只有在做了如上抽象和限定后,才使自己更加贴近科学。这样一来,经济学和数学就有了沟通平台,现代数学的最优分析方法才能用于人类行为的最大化分析,从而使现代经济学产生了质的飞跃。二如果“万有引力”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核心,E=mc2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精髓,那么支撑主流经济学的“最大化分析”可以浓缩为一个公式:MUi/Pi=λ。式中MUi为i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商品消费时,该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Pi为i种商品的价格。λ为常数,表示收入的边际效用。由于i=1,2,3,···n,故上式可展开为:MU1/P1=MU2/P2=···=MUn/Pn=λ。经济学教科书用该式表示消费者在收入约束下通过理性选择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如果商品1的边际效用为5单位,销售价格为10元,那么一个消费者花费在商品1上的每元钱可以购买0.5单位的边际效用,即MU1/P1=5/10=0.5。如果商品2的边际效用为4单位,销售价格为5元,那么一个消费者花费在商品2上的每元钱可以购买0.8单位的边际效用,即MU2/P2=4/5=0.8。如果该消费者的钱只够买一种商品(这就是所谓的收入约束),如果该消费者必须购买一种商品,(经过一连串的“如果”即假设后)经济学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不想和他的钱袋过不去(又是一个假设,即假设人是有理性的),他的选择必然是购买商品2而不是商品1!(你可以抬杠说,我就是要和自己的钱袋过不去。那么经济学会回答你,这不属于经济学研究的现象,你应该去找心理医生。)现在我告诉你,这就是经济学的全部真谛,你会认为我在开玩笑吗?但如果换一个表述: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通过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科学。你以为如何?难道与上面的假设和结论有什么本质不同吗?我想这就是经济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也包括社会学不同的地方。经济学把它的整座理论大厦建立在一个很小很小、近乎常识的公理上,使其推理和演绎系统保持了一种逻辑美。从MUi/Pi=λ出发,经济学可以推演出它的所有原理和规律。例如,当消费者在n种商品中选择时,他将首先挑选MU/P最大的商品。但随着消费增加,他对该商品的需求也逐步得到满足。换句话说,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边际效用的递减,MU/P的值也会下降。当MU/P下降到一定水平,他就会停止该商品的消费,把购买力转移到其它商品上去。从一个动态过程看,消费者会把消费行为不断指向MU/P较高的商品,直至所有商品的MU/P都等于一个相同的值,即MU1/P1=MU2/P2=···=MUn/Pn=λ。这时,消费行为就取得了某种均衡。借助数学可以证明,当MUi/Pi=λ时,消费者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从而实现其收入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经济学对消费者理性行为的描述。如果换一个角度,把MUi看作生产者投资i种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MRi,把Pi看作生产者投入i种产品的生产成本Ci,并假定固定投入不变,那么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收益MRi最终会有一种递减趋势,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做了这些假定后,以上对消费行为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生产行为。当生产者以有限的资源面对n个投资决策时,只有当MRi/Ci=λ时,生产者才能获得总收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经济学对生产者理性行为的描述。如果消费者拥有不同的商品结构,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边际效用。如果对A来说商品1的边际效用比商品2大,对B来说商品2的边际效用比商品1大;根据经济理性的要求,A与B之间就可能发生商品交换。当A用商品2与B交换商品1时,双方的效用都将提高。据此经济学认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这就是经济学对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理性原则的推断。如果生产者的资源禀赋不同,即他们拥有不同的劳动、资本和技术,同一种商品由不同的生产者生产就会有不同的成本。如果A生产商品1所用的成本比B低廉,B生产商品2所用的成本比A低廉;根据经济理性的要求,A与B之间就可能产生分工与贸易。当A和B分别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组织生产并进行贸易时,双方的效率都将提高。这就是经济学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性原则的推断。上述交换、分工与贸易提高了每个人的效用,却没有减少任何人的效用,因此社会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如果一个社会存在许多这样的机会,但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制度上的障碍,使这些机会不能付诸实现,就会损害社会效率。通过消除障碍,在不伤及任何人的同时提高另一些人的福利,才能使社会效率得到改进。一个社会经过不断改进,最终会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如果社会想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就不得不以另一个人福利的减少为代价。只有这时,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才达到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最优”。其实,这是经济理性在社会变革与制度演进中的推演。根据MUi/Pi=λ,我们还可以推断:如果MUi不变、Pi降低,人们就会增加商品i的消费;反之,则会减少商品i的消费。因此,商品的需求与它的价格成反比。把公式置换成MRi/Ci=λ,如果Ci不变、MRi降低,人们就会减少商品i的生产;反之,则会增加商品i的生产。因此,商品的供给与它的价格成正比。上述性质表明,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需求与供给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会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形成一个“均衡价格”。这就是经济学对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的理性解释。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而生产者进入该行业不存在障碍,经济理性就会驱使生产者不断进入该行业,市场价格则随供给增多而回落。反之,经济理性就会驱使生产者不断退出该行业,市场价格则随供给减少而上升。一个能让生产者自由进出的市场就是竞争市场。在竞争的市场上,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操纵者,生产者只能通过调整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生产者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增加(即边际收益MR)超过成本增加(即边际成本MC),他的利润水平就会增加,经济理性就会驱使他扩大生产。反之,经济理性就会驱使他收缩生产。当收益增加等于成本增加时,利润总水平达到最大化,生产者就会保持现有的生产规模。所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是生产均衡和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由于没有人能操纵价格,这时的生产规模和价格水平同时体现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消费者也将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济学认为,竞争的市场是最能体现经济理性的市场,从而也是最具效率的市场。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而生产者不能自由进入该行业,比如政府在该行业设有特许经营权,市场价格就不会随供给增多而回落。一个生产者不能自由进入的市场就是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一个低效率的市场,因为垄断者攫取的高额利润以消费者效用的损失为前提。由于垄断带来高额回报,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生产者就会想方设法取得垄断经营权。最简单的方法是赎买(相当于支付一笔租金),只要赎买成本低于垄断经营的超额利润,这一行为就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这就是所谓的“寻租”。事实上,政府官员掌握的每一种权力,只要关系当事人的利益,当事人都会有“寻租”冲动。如果缺乏具有威慑力的惩处法规,收受贿赂的成本很低,官员们就容易接受“租金”。政府官员甚至会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障碍,以便有更多的机会收受“租金”,这就是所谓的“造租”。因此经济学认为,政府官员的腐败从本质上讲是受经济理性支配的经济现象,必须通过经济制度的改造才能彻底克服。从MUi/Pi=λ出发,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推断论:任何效用(MU)的取得都必须支付相应的成本(P)。有时情况比较特殊,比如一块公共草场,
本文标题:浙江大学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资料 经济理性与经济学的成功(叶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2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