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2页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重考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每题20分,共100分)一、细读《庄子·逍遥遊》“北冥有鱼”章末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请回答:在庄子看来,“至人、神人、圣人”中谁的修养境界最高?该段中哪些内容分别对应“至人”、“神人”、“圣人”?(用250-350字回答问题)答:对应“至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应神人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对应圣人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二、“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辞令。你认为这段话可分析为哪几层意思?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对秦国有益。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回顾往事,揭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国意识大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面对偏隅西方急于扩张的秦穆公,烛之武从容不迫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五论三、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況大軱乎!第2页共2页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1、庖丁的这段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答:庖丁的这段话可以分五个层次:第一层,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第二层,解牛的三个境界:所见无非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第三层,用刀结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第四层,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第五层,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2、出自这段话的成语有哪些?出自这段话的成语有: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批郤导窾: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新硎初试: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四、谈谈曹操《短歌行》中所用比兴和典故的含义,以及借用《诗经》成句而赋予的新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抒写对人才连绵不绝的思慕;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大宴宾客的场面,这里表示作者渴望礼遇贤才的心情。五、《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一则:“陶公性检厉,勤於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是用了哪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答:作者用下面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1、陶侃命令监造船只官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正月初一集会下雪时,用锯木屑铺盖在台阶上;2、陶侃叫人把毛竹头收集起来,然后组装船只,将竹头全都用来做竹钉;3、陶侃曾在当地征调竹篙,有一位主管把毛竹连根拔出,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将他连升两级加以任用。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9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