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跨国经营与管理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二节国际间接投资理论(1)为什么企业要到国外去经营??(2)投资企业如何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当地企业进行成功的竞争??(3)为什么企业不通过国际贸易或许可经营方式,而是通过投资海外生产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纳克斯193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的论文,把国际直接投资当做国际资本流动来研究。纳克斯国际投资理论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是由于各国间利率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资本总是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而产生利率差的原因又是由各国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纳克斯的理论只解释了通过借贷来从事跨国资本流动行为。两个观点:资本跨国流动的最直接的动机是利润,而且是产业资本利润。引起跨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资本。他实际上研究的是国际直接投资,但没有区分两者,在其论文中还涉及了市场需求、产业活动、技术创新和利润机会等研究直接投资所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20世纪40年代后麦克道格尔和肯普,在纳克斯资本收益率差别引的资本流动的理论的基础上,用几何图形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发生及福利效果。仍然没有区分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仅用几何图形诠译了两者的共性。20世纪6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崛起,经济学者们不仅从利率差异的角度,而且开始强调产业活动、技术创新、市场动态和产品的差异性等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影响,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便应运而生。二、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AdvantageTheory)内部化理论(TheTheoryofInternalizati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TheoryofProductLifeCycle比较优势理论(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国际生产拆衷理论(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AdvantageTheory)1、产生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呈如火如荼迅速发展之势,利润差异论的局限性暴露无疑,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出现。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尔伯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时又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Tradition)。2、主要内容两个假设企业应具备垄断优势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MarketImperfection):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存在某些障碍和干扰,从而引起的不完全竞争。商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不完全竞争政府引致的不完全竞争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完全独占而形成的优势。如专有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与管理优势信誉与商标优势规模经济优势3、理论发展约翰逊凯夫斯尼克博克4、垄断优势理论的结论(1)原因分析:在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2)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5、评价(1)理论贡献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突破了传统理论从资本流动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区分开;首次提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2)不足缺乏动态分析;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出口或技术许可证的转让来获取利益;该理沦无法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的许多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TheoryofProductLifeCycle)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背景弗农,1966年,《经济学季刊上》《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提出。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和对外直接投资问题2、主要内容产品有其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成熟、标准化阶段。对外直接投资是伴随产品生命周期运动而进行的。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新产品阶段(NewProductStage)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尚未标准化,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主要满足国内少数高收入阶层消费需求,部分出口到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产品成熟阶段(MatureProductStage)成熟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迫于竞争压力和价格下降,企业开始寻求低成本,出现跨国生产,对外投资主要面向西欧市场。产品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ProductStage)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市场趋于饱和,垄断优势不复存在。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的要求被成本和价格因素削弱。逐渐放弃老产品生产,开始研制和开发新产品。主体及生产区位技术特点市场特点新产品阶段(国内生产阶段)新产品发明国家国内生产技术垄断但不稳定以国内市场为主,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低国外市场采取出口的形式产品成熟阶段(海外发达国家设厂)其他发达国家生产技术趋于成熟仿制品出现竞争开始转向生产成本,力求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标准化阶段(发展中国家设厂)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各项技术标准化,技术垄断优势消失竞争的基础是价格,发明国转为进口国弗农对美国制成品的研究在产品开发阶段,企业具有产品和技术优势,美国企业不仅供应国内市场,也享有出口垄断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国内生产能力日益扩大,国内市场日趋饱和。而在其他发达国家会出现对这种产品的需求,这时企业必须出口。仿制品开始出现,竞争加大,为了抑制外国企业的竞争,这时美国企业将向其他发达国家投资设厂在标准化阶段,由于产品和技术都已标准化,美国企业原有优势日渐丧失。市场竞争转向以生产成本为基础的价格竞争,便宜的劳动成本和资源条件日益成为决定产品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美国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将向一些欠发达国家转移,以期获得分布于不同国家的区位优势。企业拥有特殊优势并在东道国获得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基础。OIIIIII出口进口t1t2t3t4t5t美国欧洲发展中国家产品周期理论的修正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弗农把跨国公司定义为寡占者,用国际寡占行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寡占分成三类,即技术创新期的寡占者、成熟期的寡占者和标准化阶段的寡占者,并把寡占者的行为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技术创新时期的寡占者拥有技术的垄断优势,为保持这一优势,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他们受要素禀赋的影响,生产在创新国国内,寡占者享受着垄断利润。成熟期的寡占者由于其垄断技术的扩散和逐渐丧失,并在由于贸易壁垒导致出口成本增加的条件下把生产移至国外,利用技术转移以及生产销售、研发的规模经营来替代创新因素,用自己控制的技术扩散来获得寡占利润,他们采用的是相互牵制战略和盯住战略来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标准化阶段(衰退期)的寡占者的技术优势已经丧失,寡占利润已不复存在,寡占者通过商标、广告宣传等手段使自己的产品与别人的产品相区别,以建立新的垄断优势。由于竞争者过多,生产成本因素已成为寡占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便成为这类寡占者理想的投资场所。产品周期理论的发展发展:韦尔斯: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约翰逊:影响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的素质市场因素贸易壁垒东道国对外资的态度4、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1)积极方面:从产品技术的角度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去投资和为什么能到国外去直接投资,也回答了到什么地方投资的问题。第一次从比较优势动态转移的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作为整体来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结合起来,说明了国际生产格局的形成,它为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力地分析工具。较好地解释了二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过程。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评价(2)消极方面:无法解释国际分工中垂直性的投资。一些拥有技术创新优势的国家,并没有完全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来取得利益。3、对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以及发达国家双向交叉投资现象无法解释。4、它不能解释企业直接在国外开发新产品并跨国组织生产的现象。当真空管收音机刚在美国发明时,其市场前景并不确定,它并没有吸引许多顾客,生产规模也较小,价格非常昂贵并且具有手工艺的特点,因而需要大量技术性工人,经过最初测试阶段之后,收音机成为适应大规模生产的成功产品,随着电台网的扩张以及收音机的有用性对消费者越来越明显,对收音机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不久收音机成为出口商品。二战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普及,日本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扩大生产,使得日本占领了这一市市场的很大一个份额。美国开发了半导体收音机,并在几年内成功地与仍在使用旧技术生产的日本厂商进行竞争,后来日本又学会了半导体技术并利用劳动力优势挤占美国市场份额。美国厂商又研制开发小型半导体技术,使美国又获得技术优势,但是这个技术最终再次为日本学去,日本再次控制收音机的世界市场。现在,日本成为这一领域的创新者,用最新的技术生产收音机,用比较过时技术生产的收音机已转移到亚洲其他工资较低的国家,但工厂常常由日本厂商所拥有。(三)内部化理论(TheTheoryofInternalization)1、产生背景科斯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最早提出“内部化”的概念;1976年,巴克雷和卡森在《跨国企业的未来》和1978年出版的《国际经营论》中提出内部化理论。2、核心思想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公司在跨国经营活动中,面临各种市场障碍为了克服障碍,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形成内部市场,交易内部化内部化超越国界,跨国公司产生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主要内容(1)基本假设①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竞争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②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组织内部市场,以克服外部市场的缺陷。③跨国公司是跨越国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内部化过程的影响要素①产业因素②国家因素③地区因素④企业因素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1)内部化的收益统一协调的经济效益有效差别价格的经济效益消除买方市场不确定的经济效益消除国际市场不稳定性的经济效益保持技术优势的经济效益避免各国政府干预的经济效
本文标题:跨国经营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