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课题:《一氧化碳》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篇幅较少,首先从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物理性质入手,紧接着转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通过煤炉中一氧化碳的燃烧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然后介绍了一氧化碳的毒性和使人中毒的原因,并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最后重点介绍了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及其用途。2.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3.本节内容上承单质碳、二氧化碳的结构、性质、用途等知识,下跟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为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的介绍也为高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分析能力,并且通过前面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碳的还原性的学习,掌握了利用物质的性质来判断其用途的规律第八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方法。知道了碳燃烧的两种不同产物,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现象也经常看到,所以学习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对于家庭生活中燃气的一些使用常识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在以前的生物的学习中已经,但是一氧化碳中毒后应采取什么措施还不是很清楚。对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现象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实验再现能做简单分析,但是不能认清一氧化碳还原性的本质。(三)教学环境由于教材中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没有安排特定的演示和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缺乏感性认识。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而实验室中由于通风条件所限存在实验安全问题,因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我选择了在多媒体教师进行教学。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2.通过一氧化碳中毒机理的微观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剧毒性。3.通过对一氧化碳用途的判断,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4.通过燃气使用须知和燃气泄漏的检验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正确使用燃气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氧化碳性质及用途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2.通过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微观过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事物,养成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2.通过如何检查煤气泄漏以及煤气泄漏后应采取措施的讨论,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素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难点: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三.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多媒体燃气使用常识多媒体香烟的危害性多媒体CO还原CuO反应实验开始多媒体校园煤气中毒事件观看视频,激发求知欲多媒体展示CO微观结构多媒体CO的燃烧动画观察分析,比较异同观察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多媒体混入煤气房间爆炸观看动画,培养安全意识观察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多媒体CO还原CuO微观过程分析CO和CuO的变化多媒体CO使人中毒微观过程讨论如何采取急救煤气中毒者完成调查:本人或家人是否吸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完成练习多媒体课堂反馈练习课堂归纳、布置作业结束可燃性还原性剧毒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启发诱导探索新知关注生活拓展延伸知识应用巩固提高归纳总结整体感知注:流程图所用标记的含义:教学环节媒体运用学生活动(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陕西榆林市一起因一氧化碳中毒造成十二名学生死亡的新闻报道视频,引出本课主题。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观看校园煤气中毒事件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们心灵的震撼,激发了求知欲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探究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分析结构、初步探究展示二氧化碳分子和一氧化碳分子的结构,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讨论交流、得出结果。意图:通过展示分子结构,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更直观地知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通过对结构进行观察分析,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归纳对比、形成认识教师大屏幕展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比较表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并通过阅读对二者物理性质进行对比意图:通过对比二氧化碳物理性质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3)运用新识、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学生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收集一氧化碳的方法。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置,进一步巩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为学生判断“放水盆防煤气中毒”做铺垫。探究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1)观看一氧化碳燃烧模拟实验动画,认真观察现象并记录整合点一: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加深感性认识。整合点常规手段的困难整合方法整合效果可燃性学生阅读教材,缺乏感性认识。播放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动画克服了实验室通风条件的限制,加深了对一氧化碳可燃性的的理解。(2)讨论交流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并判断其用途。意图: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由现象得出结论,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3)观看混有煤气的房间爆炸的动画,分析爆炸的原因,意图:让学生在爆炸声中体验到可燃性气体验纯的必要性,感受安全的重要性探究三:一氧化碳的还原性(1)观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视频,认真观察现象并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讨论交流实验现象,分析燃烧产物并完成化学方程式。(3)观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观动画整合二:播放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微观过程整合点常规手段的困难整合方法整合效果分析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教师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很难认清还原性的实质。播放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微观过程的flash动画。直观、形象地展现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探究四:一氧化碳的毒性(1)播放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从微观角度分析一氧化碳中毒原因。意图:与开始的新闻报道相呼应,通过对一氧化碳中毒机理的分析,养成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2)讨论交流:如何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3)知识拓展:香烟的危害播放“世界无烟日”的新闻报道视频意图:通过吸烟的危害性的介绍,进一步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教育学生要远离香烟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健康。整合三:播放中央电视台“世界无烟日”的新闻报道视频整合点常规手段的困难整合方法整合效果香烟的危害性通过语言叙述吸烟的危害性播放世界无烟日新闻报道视频新闻报道中的小白鼠中毒实验及香烟燃烧过程中的一些列数据,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吸烟有害健康”,进一步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3.关注生活、拓展延伸结合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小结,并提供资源网站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安全知识。(1)如何正确使用燃气?(2)如何检验燃气泄漏?(3)发现燃气泄漏应如何处理?(4)如何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素质。4.知识应用、巩固提高根据所学完成以下习题,当堂反馈:1.一氧化碳可以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A.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密度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2.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A.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3.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区别CO和CO2的是()A.澄清石灰水B.紫色石蕊试液C.灼热的氧化铜D.蒸馏水4.CO具有还原性的原因是()A.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B.含有氧元素C.在加热条件下能得到氧D.易失去氧原子5.鉴别CO和H2是根据它们的()A.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5.归纳总结、整体感知组织学生归纳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并畅谈对一氧化碳的认识,评析一氧化碳的功过。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辩证看待事物。板书设计:一.CO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二.CO的化学性质:1.CO具有可燃性→作燃料2.CO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3.CO有剧毒→严加防范6.布置作业:(1)课本P119-P1201、6(2)回家调查你们周围使用煤气或煤炉的用户,寻找安全隐患,帮助他们设计改进的方案。五.教学反思(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新知识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学生即便具备了适当的基础知识,但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新的学习也不会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明确的目标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教师要充分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生活元素,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关教学情境,运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动画、视频,新颖奇妙的图片等,营造民主、和谐、乐学的课堂。本节课开始播放关于校园煤气中毒事件的新闻报道视频,通过血淋淋的事实,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关注,激发了求知欲。(二)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的优势互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演示出来,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通过动画展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一氧化碳还原性的实质。另外,利用动画和视频演示了可燃性和还原性实验,加深了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三)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一氧化碳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氧化碳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一氧化碳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四)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的能力本节课结合煤气中毒及其救治进行讨论,并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燃气的方法并布置家庭作业:回家调查周围使用煤气或煤炉的用户,寻找安全隐患,帮助他们设计改进的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五)不足之处: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学生讨论的过程,应增大讨论的开放性,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其口头表达能力,使化学课堂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都喜欢把日子过成一首诗,温婉,雅致;也喜欢把生活雕琢成一朵花,灿烂,美丽。可是,前行的道路有时会曲折迂回,让心迷茫无措。生活的上空有时会飘来一场风雨,淋湿了原本热情洋溢的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到达想去的远方。可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也许生活会辜负你,但你不可以辜负生活。匆匆忙忙地奔赴中,不仅要能在阳光下灿烂,也要能在风雨中奔跑!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前行中成就一个优秀的自己!生命没有输赢,只有值不值得。坚持做对的事情,就是值得。不辜负岁月,不辜负梦想,就是生活最美的样子。北大才女陈更曾说过:“即使能力有限,也要全力以赴,即使输了,也要比从前更强,我一直都在与自己比,我要把最美好的自己,留在这终于相逢的决赛赛场。”她用坚韧和执着给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的日子是阳光明媚,还是风雨如晦,但前行路上点点滴滴的收获和惊喜,都是此生的感动和珍藏。有些风景,如果不站在高处,你永远欣赏不到它的美丽;脚下有路,如果不启程,你永远无法揭晓远方的神秘。我们踮起脚尖,是想离太阳更近一点儿;我们努力奔跑,是想到达远方欣赏最美的风景。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没有伞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
本文标题:《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0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