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50分钟150分)2017.01.08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杨国荣生态之域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言,“以人观之”也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狭义上的理性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价值的关切则以天人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中国哲学很早已意识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涉及“亲”“民”“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后者也属广义上的“观”——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不仅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的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实质的层面渗入了价值的内涵。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民胞物与”“万物一体”意味着将世界之中一切对象都理解为与人相关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相应的价值意义,这一看法的内在的要求是对人之外的其他对象给予应有的价值关切,其中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中国哲学不仅在实质层面涉及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而且也提出了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里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对待自然方面的价值取向。引申而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从本原的层面看,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社会领域中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应共同存在而非相互排斥。与之相联系,这些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享有、运用自然资源上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按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以上权利,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而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以上原则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某些阶层、某些集团、某些民族、某些国家在利用、消耗自然资源方面远远超过甚至压倒其他的阶层、集团、民族和国家。这里无疑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如果不加抑制,同样将导致生态的问题:当社会领域的某些成员、集团、民族、国家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时,天人之间的不平衡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正如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将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一样。以上事实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与社会上不平等地运用自然资源有着难以否认的联系。可以看到,在天人关系之后,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前面所提及的看法,即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与之相应,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如前所述,以人观之的“观”既涉及以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也包括从价值的视域看待世界。从逻辑上说,如果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并进而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以人观之”所涉及的以上价值关切对于抑制这种偏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1.下列对“以人观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B.价值的关切,以天地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但并不包含任何物质上的价值利益。C.孟子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D.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狭义的理性认知直接指向了对价值的关切。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人类对待自然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B.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必然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这也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就是由我们上一代人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的。C.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避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D.宋明理学家在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物而不相害”引申而言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B.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权力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就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关权利。C.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进而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的科学概括,及自然中的每一个体之间不管是敌是友,都可以互不伤害共生共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中国航空之父——冯如1909年9月21日,美国奥克兰市郊匹满高地的伍·吉·典梓农场。一架升降舵装设在飞机前部的鸭式布局轻型飞机在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着升上天空。那个驾驶着简陋的飞机在10~15英尺之间的低空飞行了约半英里航程的年轻、挺拔的身影,犹如一道永恒的闪电,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天空上--冯如。中国航空之父,首位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中国人。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这座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冯如终其一生的对于机器和工业的迷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回家学习,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经过十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冯如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特别是他制造的小型发电机,不但运输、移动方便,而且发电效率优良。他设计制造的抽水机、打椿机、发电机、无线电报机等轻便耐用,深得社会赞誉。1906年前后,有两件事情给冯如内心带来了强烈震撼。一是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揭开了世界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冯如萌生了效仿莱特兄弟试制飞机的念头。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1905年9月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这件事情更使他坚定了研制飞机的决心。冯如为祖国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机器梦破灭了: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从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国的思想,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冯如勤奋学习、研究,先后从《美国科学》、《航空学》《航空器》和《昆虫式飞机》等当2时著名的航空科学书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飞机的技术资料。为了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冯如通过观察飞鸟的飞行情况,领会到要制造一架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稳定的操纵系统,而且要达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满结合。经过充分观察研究之后,冯如选定以莱特式飞机为设计飞机的主要蓝本,同时参考花曼、寇蒂斯、伯里利奥等当时著名飞行家的飞机图形绘制成飞机结构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飞机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制成一个合规格的零部件。冯如的家人也屡屡催促他回国团聚,冯如复信婉言劝慰,并毅然宣布,飞机不成,决不归国。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驾驶着经过检验和更换了新车轮的飞机,冒着强风,在伍·吉·典梓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起飞。围绕着一座小土山,飞机作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间。在未经试飞证实确属安全之前,冯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风险,进行更高的飞行。飞机飞行了一圈,航程约半英里。这表明这架飞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能够如意地进行操纵。冯如首次试飞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相关链接冯如制造飞机和试飞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当时国内发生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想利用冯如为其建立航空部队,电召冯如归国,许以破格录用。航空是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冯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学技术知识,在美国经营航空事业,赚取大量金钱,但冯如毅然回国。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做第二次飞行表演。冯如意欲使飞机飞得更高,将两手所持之机关一抽,不意用力过猛,该机直上,头高尾低,冯如两足浮松,全身下坠,飞机亦即坠落。冯如头、胸、股各部均受重伤。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撒手人寰。一代英豪,就此长眠,时年29岁。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旧金山对于冯如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他学习机械制造的完整理论,并能够在实践之中不断应用,使他最终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B.祖国的积贫积弱,激发了冯如强烈的爱国热忱,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研究,搜集资料,尤其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飞机制造相关资料。C.冯如试飞成功,美国的报纸大力加以报道,这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D.冯如回国后在广州郊区进行第二次飞行表演,以大无畏的勇气,努力使飞机飞得更高,由于用力过猛,飞机失事,冯如遇难,年仅29岁。5、作为中国航天之父的冯如,为飞机制造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央视近期正热播“大国工匠”,冯如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工程师,你认为大国工匠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有怎样的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全职主夫毕淑敏早上,告别伊利诺伊州的小镇,出发到芝加哥去。行程的安排是:我和安妮先乘坐当地志愿者的车,一个半小时之后到达罗克福德车站,然后从那里再乘坐大巴,直抵芝加哥。早起收拾行囊,在岳拉娜老奶奶家吃了早饭,安坐等待车夫到来。私下揣摩:今天我们将有幸与谁同行?几天前,到小镇来的时候,是一对中年夫妇接站。丈夫叫鲍比,妻子叫玛丽安。丈夫开的车。玛丽安面容疲惫但很健谈。我说,看你很操劳辛苦的样子,还到车站迎接我们,非常感谢。玛丽安说,疲劳感来自我的母亲患老年性痴呆十四年,前不久去世了。但照料母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母亲去世了,我一下子不知道干什么好了。你猜,我选择了怎样的方式悼念母亲?我想出的办法是竞选议员,玛丽安说。玛丽安沉浸在对自我远景的设想中。她说,我要向大家呼吁,给我们的老年人更多的爱和财政拨款。服侍老人不单是爱老年人,也是爱我们每一个人。我到处游说……我对玛丽安生出了深深的敬佩。有了来时和这位“预备役议员”的谈话,我就对去时与谁同车,抱有了浓烈的期待。车夫来了。一个很高大而帅气的男子,名叫约翰。一见面,约翰连说了两句话,让我觉得行程不会枯燥。第一句话是:出远门的人,走得慌忙,往往容易落下东西。我帮你们装箱子,你们再好好检查一下,不要遗漏了宝贝。我迅速检点了一番自己
本文标题: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0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