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理防护心理防护这一概念在军事学术论文中被提到过多次,大都从如何进行心理防护的具体方法角度去阐述,但到底什么是心理防护,很少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防护的内涵进行学术上的界定。本研究试图从这一概念的界定进行理论上的突破。对心理防护这一概念进行理论界定,首先要对概念里的专业术语分别进行阐释。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人的心理的产生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而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多水平、多层次、多功能的反映活动系统。它既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不同水平,有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倾向与个性特点的不同发展层次,又有知、情、意等不同心理活动对环境和个体本身进行认识、预测、调节和控制的不同功能,使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平衡。1这一定义在心理学界比较具有权威性,从这一定义可以简要概括出心理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欲求、意志等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心理可以概略地分为相对静态的心理状态和动态的心理过程。“防”在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防,隄也,从方声”。防的基本字字义在互联网的百度词典中解释为“戒备,预先做好应急的准备”。护的繁体字是護,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救视也,从护声”。护的基本字义在互联网的百度词典中解释为“使不受侵犯和损害”。防护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防备和保护”2。综上所述,防护一词是指预先做好应急的准备,采用一定的方法的和手段,使保护对象不受侵犯和损害。借鉴以上对“心理”和“防护”的分别定义,融合心理学专业知识,本研究把心理防护界定为:心理防护是指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有意识、有计划地预先采取相应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心理达成预期的状态,并使预期状态根据意愿在一定时间段内得以相对稳定地保持,同时采取措施避免其他心理干扰状态的出现或加剧。“防护”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P7602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2005.5北京商务印书馆P355是一个合成词。心理防护包含两层涵义:一层是防,另一层是护。防是指防止心理干扰状态的出现或减弱其对预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护指的是达成预期的心理状态,并使预期状态根据意愿在一定时间段内得以相对稳定地保持。在这一定义中,突出强调了两点:一是心理防护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预期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心理防护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为心理防护工作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所有的心理防护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同时也为评价心理防护工作的质量提供了评价标准和依据;二是强调心理防护工作必须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来进行。心理防护工作不能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压力所做出的自发的、朴素的行为反应。如果只是凭借一种主观感觉而没有深邃的理论基础来做心理防护工作,就会使心理防护工作缺乏力度和深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盲目尝试,可能会引发反面效果。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包括心理学专业理论,而且还包括与心理发展有关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传统文化、身心医学等各种思想。本研究是部队基层官兵心理防护问题,所以有必要对军人心理防护进行一个学术界定。军人心理防护是指根据军事任务需要,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有意识、有计划地预先采取相应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军人心理达成预期的状态,并使预期状态根据军事活动需要在一定时间段内得以相对稳定地保持,同时采取措施避免不利于完成军事任务的干扰心理状态出现或减弱其影响。部队基层官兵心理防护从目标上需要解决两类问题:一类是防什么,另一类是护什么。防主要是防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不利于完成军事任务的各种干扰心理状态的出现。护的对象从广义上说,包括所有有助于完成军事任务的思想信念、情感态度和各种心理素质。如果进行细分,还可以分为坚定的政治立场、铁的纪律观念、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敢打必胜的信心、以苦为乐的生活态度、稳定的战场心态以及与完成战斗任务有关的百折不挠的坚韧、坚定清醒的自制、当机立断的果断、严密的思维推理等等。军人心理防护除了具有一般心理防护的内容和特点外,还具有两个独特的特征。一是军人心理防护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人民解放军铸就的军魂就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听党指挥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军队要打得赢,更要不变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军人心理防护的首要目标,这是区别于一般心理防护的本质特征。如果军人英勇果敢等心理素质过硬,但失去了正确的政治立场,那么再精心周密的心理防护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二是军人心理防护工作具有鲜明的军事色彩。军人心理防护工作是为完成军事任务服务的,军人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境要比平时危急、惨烈得多。以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现代高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作战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战争的突发性、残酷性和复杂性,现代武器的高精度、全方位立体打击极大地加剧了官兵的恐慌心理,非线性作战等灵活多变的作战样式加大了官兵心理应激反应,大容量、高强度、不间断的作战行动加重了官兵的心理负荷。军人心理防护工作的军事背景和服务于军事任务是区别于一般心理防护的另一特征。“心理防护”与“心理防御”这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心理防御是指抵御敌方武力打击或心理战攻击的行动。“御”有抵御、反击的意思。心理防御分为巩固型心理防御和反击型心理防御。巩固型防御是对敌方实施的心理战进行抵御,称为消极性心理防御。反击型心理防御是运用己方心理战力量,对敌实施的心理战反击行动,称为积极性心理防御。心理防御一般做法是增强官兵的识别和抗拒能力,及时控制和辟清谣言,加强组织纪律性,严格传媒管理,防止谣言传播蔓延,及时说明事实真相,提供充分的信息来源,揭露对方的欺骗宣传。信息化条件下,心理防御将以掌握心理防御主动权为重点,价值观方面的斗争将成为主要内容,网络心理防御、信息心理防御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心理防护主要是指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自觉构筑己方心理防线。如果说心理防御具有更多的“对敌”色彩,那么心理防护则具有更多的“对内”色彩。“心理防护”与“心理防御”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心理防护有助于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对敌方心理战进攻展开心理防御也离不开己方的心理防护能力。
本文标题:心理防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1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