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
LOGO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LOGO一、前言二、术前准备三、呼吸系统管理及并发症防治四、麻醉管理的优化五、疼痛治疗六、减少手术应激七、术后相关问题处理原则八、营养支持九、出院标准及随访LOGO一、前言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LOGO循证医学证据减少手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强调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基础目的核心ERASLOGOERAS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这一优化的临床路径贯穿于住院前、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出院后的完整治疗过程。LOGO二、术前准备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LOGO(一)术前宣教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LOGO个体化的宣教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LOGO戒酒戒烟吸烟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具有相关性,可致组织氧合降低,伤口感染、肺部并发症增加及血栓栓塞等。戒烟至少2周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戒酒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戒酒时间长短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不同,戒酒2周即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功能,缩短出血时间,一般推荐术前戒酒4周。术前戒烟、戒酒LOGO营养不良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筛查与治疗营养不良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重度营养风险:(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d;(3)体重指数18.5kg/m2;(4)清蛋白30g/L(无肝肾功能不全)。(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治疗LOGO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LOGO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对于此类患者推荐术前7~10d行肠内营养治疗;若仍无法满足基本营养需求(<推荐摄入量的60%),推荐术前7~10d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评分3~4分的患者中,术前营养支持并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或缩短住院时间。LOGO长时间禁食使患者处于代谢的应激状态,可致胰岛素抵抗,不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无胃肠道动力障碍患者术前6h禁食固体饮食,术前2h禁食清流质。若患者无糖尿病史,推荐手术2h前饮用400ml含12.5%碳水化合物的饮料,可减缓饥饿、口渴、焦虑情绪,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的发生率。(三)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LOGO切口性质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通常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多等;(2)手术涉及重要器官,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等;(3)异物植入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留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存在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四)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LOGO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和污染手术(Ⅲ类切口)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已存在感染(Ⅳ类切口),术前即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结直肠手术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明显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亦可使胸心外科、血管外科、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等患者获益。LOGO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同时针对厌氧菌和需氧菌,并根据药物半衰期和手术时间及时补充。若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时,术中应及时补充单次剂量抗菌药物。LOGO恶性肿瘤、复杂性手术、化疗和长时间卧床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若无预防性抗血栓治疗,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可达30%,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近1%。推荐中、高危患者(Caprini评分≥3分)手术前2~12h开始预防性抗血栓治疗,并持续用药至出院或术后14d。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必要时应联合机械措施,如间歇性充气压缩泵或弹力袜等。(五)预防性抗血栓治疗LOGO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对于病人是应激因素,特别是老年病人,可致脱水及电解质失衡。不推荐对包括结直肠手术在内的腹部手术病人常规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以减少病人液体及电解质的丢失,并不增加吻合口漏及感染的发生率。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仅适用于需要术中结肠镜检查或有严重便秘的病人。针对左半结肠及直肠手术,根据情况可选择性进行短程的肠道准备。(六)术前肠道准备LOGO三、呼吸系统管理及并发症防治呼吸系统管理是ERAS的重要环节且贯穿围手术期全程。有研究结果显示,37.8%的外科手术患者合并肺部并发症,对于高危患者积极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肺功能及对手术的耐受性,明显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LOGO(一)术前肺功能评估评估方法包括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气道炎症、吸烟指数、肺功能检查等。术前肺功能评估可预测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有助于选择手术类型和手术范围。必要时可行心肺运动试验,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同时可作为制定患者运动负荷量的依据。LOGO(二)肺康复锻炼术前在指导下戒烟(至少2周);戒烟4周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制定呼吸锻炼计划,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体位引流、胸背部拍击等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术后应鼓励并协助患者尽早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LOGO(三)药物治疗临床常用气道管理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和黏液溶解剂等,给药方式包括静脉、口服和雾化吸入等。LOGO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对于围手术期气道应激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和肺功能下降的高危患者,如年龄65岁、肥胖、有吸烟史、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推荐术前1周至术后3个月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LOGO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可有效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缓解反应性高张高阻状态,预防支气管痉挛及其他围手术期气道并发症。合并基础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推荐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维持吸入至手术当日。LOGO四、麻醉管理的优化(一)麻醉前评估和处理麻醉的术前评估和处理主要包括5个方面。1.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评估。2.外科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预后因素:年龄56岁,男性,急诊手术,胸腔和腹腔内手术,需要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腹水,高血压,术前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等。LOGO3.贫血:贫血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需进行良好的术前评估与处理。4.治疗的优化:患者戒烟、戒酒,积极治疗合并症,力争达到最佳状态。5.麻醉前用药:术前加强与患者交流,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可使用短效抗焦虑与镇痛药物,老年患者应替换苯二氮类药物。LOGO(二)麻醉选择1.麻醉方法:全身麻醉、区域阻滞及两者的联合使用等均为ERAS理念下可选的麻醉方式,既能满足镇静、镇痛、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等基本要求,亦能有效减少手术应激,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LOGO2.麻醉药物:尽可能使用短效药物。常用药物如下(1)吸入全身麻醉药物:七氟醚、地氟醚;(2)静脉全身麻醉药物:丙泊酚、依托咪酯。老年患者尽可能避免使用咪达唑仑;(3)肌松药:首选中效肌松药,如罗库溴铵、维库溴铵及顺阿曲库铵等,避免使用长效肌松药;(4)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等。LOGO全身麻醉诱导可以应用短效药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等。为了使患者快速苏醒及恢复,麻醉维持阶段可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或辅以短效吸入麻醉剂。近期研究结果表明,瑞芬太尼可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脑缺血性损伤风险及心肌损伤风险。LOGO(三)麻醉管理1.麻醉深度管理:无论采用何种全身麻醉方法,均需达到适合的麻醉深度。既要避免术中知晓,也要避免麻醉过深;既有利于快速苏醒,也有利于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建议行麻醉深度监测。(1)吸入麻醉:维持吸入麻醉剂呼气末浓度0.7~1.3个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或脑电双频指数40~60;(2)静脉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60;(3)老年患者避免长时间脑电双频指数45。LOGO2.呼吸管理:控制吸入氧浓度至动脉氧分压与氧饱和度正常即可,尽可能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FiO280%)吸入;采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3.肌松监测和术后残余肌松作用的预防:(1)术中使用足量肌松药以确保外科术野的暴露,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2)腹腔镜手术建议采用深度肌松,以改善显露、降低人工气腹压力、减少并发症;LOGO(3)术中评估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推荐进行肌松监测,避免肌松药过量,并有助于指导气管拔管;(4)术毕可在机械通气的保护下等待肌松药作用的自然消失,也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逆转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无论采用何种策略,均需确认患者咽喉部保护性反射已经恢复且4个成串刺激比值0.9时方可拔除气管导管。LOGO4.术中保温:腹部复杂手术中避免低体温可以降低伤口感染、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出血和输血需求,提高免疫功能,缩短麻醉后苏醒时间。术中应常规监测病人体温直至术后,可以借助加温床垫、加压空气加热(暖风机)或循环水服加温系统、输血输液加温装置等,维持病人中心体温不低于36℃。LOGO5.液体治疗:液体治疗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循环容量以改善组织灌注,应使患者的血容量和心血管功能相匹配,避免容量不足及容量过负荷。(1)中小手术可遵循“标准方案”(生理需要量+术前液体丧失量+液体再分布量+麻醉后血管扩张)补充平衡晶体液,基础量为1~2ml/kg/h,按需给予1~2L的补充剂量;术中失血量可按1:1补充晶体液、胶体液和(或)血制品;监测呼吸频率、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据此评估患者的容量状况及麻醉深度,评估容量和心血管功能的匹配程度。LOGO(2)复杂性手术需要精准的补液方案,提倡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fluidtherapy,GDFT)的理念及措施指导液体治疗。ERAS液体管理目标为尽量减少机体体液量的改变。容量不足可导致机体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障碍,而水钠潴留则是术后肠麻痹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术中应用平衡液维持出入量平衡,避免输液过度及不足,辅助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以防止术中低血压,避免肠道低灌注对吻合口漏的潜在影响,降低低血压相关急性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及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LOGO(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建立血流动力学监测(每搏输出量、心排血量、收缩压变异率、脉压变异率及每搏输出量变异率等)后,以1~2ml/kg/h平衡盐晶体液为基础,根据监测指标进行补液试验。以每搏输出量为例,当每搏输出量下降时,给予200~250ml胶体液或平衡盐晶体液;若每搏输出量增加10%~15%或更高,继续补充200ml液体;如每搏输出量增加少于10%,停止补液试验,继续给予基础补液。LOGO晶体液可有效补充人体生理需要量及电解质,但扩容效果差,维持时间短,大量输注可致组织间隙水肿及肺水肿等副反应。人工胶体作为天然胶体的替代物已广泛应用于病人围手术期的液体及复苏治疗,扩容效能强,效果持久,有利于控制
本文标题: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17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