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民间泥塑入门-----学校课程
1民间泥塑入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安丘市新安街道关王学校写在前面的话2目录写在前面的话…………………………………………………3第一节:泥塑的历史及发展………………………………5第二节:我国各地的民间泥塑(一)……………………8第三节:我国各地的民间泥塑(二)……………………12第四节:我国各地的民间泥塑(三)……………………17第五节:我们身边的民间泥塑大师---王永芹……………21第六节:民间泥塑工具、材料的准备……………………25第七节:民间泥塑的制作方法(一)……………………28第八节:民间泥塑的制作方法(二)……………………313写在前面的话地处农村的学校,与地处城市的学校,在资源和条件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众多的民间艺术创造大都出现在农村。当下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由于离农村孩子的生活比较远,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他们动手操作和创作的机会也会相对较少。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俗称“彩塑”,为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我们农村学校,地处农村,接近广袤的土地,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泥塑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了解我国各地泥塑的艺术特色,对我国泥塑艺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挖掘民间失落的或将消失的文化遗产。通过手工泥塑技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服务能力,能制作简单的泥塑单品,适当发挥自我才艺。调动学生的情绪参加泥塑讨论,并能发表意见。能和家人、小朋友、教师等关系密切的人友好相处,知道应该关心别人。学习分辨色彩,造型,质感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学生初步了解泥塑艺术及泥塑创作步骤,通过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和艺术想象力,用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身边普通的物象、普通百姓的多彩生活。4民间泥塑入门艺术顾问刘健主编丁世亮编委(以姓氏笔画排序)田明广陈福玲封面设计:丁世亮文章校对:丁世亮5第一节泥塑的历史及发展一、泥塑的概说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俗称“彩塑”,为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二、泥塑的起源与发展从考古资料看,华夏先民用泥土塑造各种形象的历史由来已久。泥塑起源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浙江河姆渡——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汉墓葬——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6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发源地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晾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大放光彩。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之一。1998年6月访华的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也来观看了这“绝活儿”,世界儿童组织负责人得到彩绘泥塑,如获至宝,称赞泥塑是为孩子们制作的最好礼物。来陕的旅游客人总要带几件回家作以纪念。我国民间泥塑的地区与分布一、陕西凤翔泥塑二、江苏苏州泥塑三、江苏无锡惠山泥人7四、湖北省黄陂泥塑五、山东高密泥塑六、天津泥人张七、浙江嵊州泥塑八、河南淮阳“泥泥狗”九、北京兔儿爷泥塑的艺术价值1、泥塑艺术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2、泥塑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3、泥塑艺术具有朴实、直观、真实的艺术魅力。4、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思考题:1、了解我国泥塑的历史渊源。2、了解身边的民间艺人及其艺术门类。8第二节我国各地的民间泥塑(一)一、陕西凤翔泥塑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满月,长辈要送坐虎。陕西凤翔彩绘泥塑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发展: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题材: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制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过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艺术特色: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二、江苏苏州泥塑9苏州泥塑工艺,有捏像(又称“捏相”、“塑真”)、耍货两种,以前都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所以又称“虎丘泥人”。虎丘泥人的创始年代,文献未见确切记载。清顾禄《桐桥依棹录》:捏像“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今虎丘习比艺者不止一家,而山门内项春江称能手。”又说:苏州泥人“其法始于宋代袁遇昌,专作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以十六出为一堂,高只三、五寸,彩画鲜艳,……他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泥树、泥果、泥禽、泥兽、泥虫、泥鳞、泥人、皮老虎、堆罗汉、……等”。《吴县志》:“宋时有袁遇昌,吴之木渎人,以捏婴孩,名扬四方。”清代光绪年间,苏州泥塑逐渐衰落。捏相,即“塑真”,用各种颜色的泥对着客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人物特点,并当场捏出来,人物特点鲜明,惟妙惟肖,捏出的人物既形似,又神似。这种境界是很多做泥塑的艺人向往的。但这种绝技在失传百年后,现在终于在苏州民间工艺美术家朱文茜手中恢复了。苏州泥塑是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集民俗、宗教、雕塑、绘画、书法等于一身,并具有艺术、历史、观赏、收藏等价值,因此它的良好发展,对于今天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具有较大的意义。分类:苏州泥塑分为“捏像”和“泥玩具”两类,艺人多集中在虎丘山一带,所以又称“虎丘泥人”。发展:宋时苏州泥塑“专作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其他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泥树、泥果、泥禽、泥兽、泥虫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捏像,也称“塑真”、“捏相”。苏州捏像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盛极一时。特点:捏像又分两种,一种捏好头型后再加须发,敷色彩,配躯体四肢,并且手足还能活动自如,冬夏衣服可随意更换;另一种一步完成不配身躯,也不敷彩直接用泥巴捏出,多为案头陈设。三、江苏无锡惠山泥人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公元前202年置县,1295年升为州。无锡泥人的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10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惠山泥人工艺中融入石膏制作的技法,自此产生了石膏工艺泥人的新品种,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了惠山泥人的生产规模,并研究开发出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惠山泥塑艺术得以进一步的长足发展。50年代专门成立了“无锡惠山泥人厂”,后来又相继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惠山泥人博物馆”。惠山泥人采用惠山附近特有的一种土质细腻纯净,可塑性极佳的黑土捏制而成。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彩绘、开相几部分。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它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惠山泥人题材丰富,制作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属泥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发展: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明代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在清代,彩塑师王春林制作五盘泥孩儿进献,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赞赏,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制作:惠山泥人采用惠山附近特有的一种土质——黑土捏制而成,细腻纯净,可塑性极佳。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彩绘、开相几部分。传统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特点: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11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它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惠山泥人代表作品: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他是一个被神化的民间中健壮孩子的可爱形象,主要是取其镇邪,降福之意。还有绝妙的手捏戏文取材于京剧、昆剧、当地地方戏曲及神话传说等题材,近年来泥人艺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创作出新一代泥人,栩栩如生神情生动。惠山
本文标题:民间泥塑入门-----学校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4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