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一等奖教案
14.在柏林教材分析:《在柏林》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课文。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的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了一个令人刻肌刻骨的场景,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的将人们的灵魂摧毁。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4.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读中品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2.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望和信念对于身处困境之人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1)出示词语:举动神志指手画脚不假思索(2)指名读。(3)男女生读。(4)全班齐读。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回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三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一)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句子: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1)学生读句子。(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师引导: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不合逻辑的一个场景“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什么呢?男人们都去哪里了?这是故事的“第一波悬念”。(男子都上前线去了。)(3)找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生交流。师展示: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师: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独自沉思、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二)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二至三自然段。(1)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3)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4)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发言。(5)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6)融入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指名回答。(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设计意图】在人物的刻画上,数量极少而俭约的细节将人物的个性表露无疑。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的隐忍,重复数着“一、二、三”的神志不清的体弱多病的老妇人的脆弱,那指手画脚、傻笑的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的稚嫩,还有一个制止小姑娘的老头的善良。每个笔力所及的人物都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生动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师总结: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象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入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无疑《在柏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是成功的,但这一切的完成只用了360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文字的选取上“找到了那最适合的一个字,一个词”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制止战争,渴望和平。五、布置作业1、把本课词语书写美观。2、写一篇读后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六、板书设计在柏林老妇人身体虚弱、多病神志不清两个小姑娘嗤笑傻笑老兵说出真相车厢里的人们一片寂静【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标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一等奖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6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