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电气安装工程 > 文化常识分类300判断题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肖超超111月5日文化常识检测一、判断正误,在题号前的括号里,正确划“√”,错误划“╳”。()1、“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2、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3、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4、“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句中指“晋升”“提拔任用”。()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6、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7、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8、古代十日为旬。()9、“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10、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11、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12、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13、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14、“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15、“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16、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17、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18、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19、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20、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二、判断正误,在题号前的括号里,正确划“√”,错误划“╳”。()1、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2、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3、“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4、“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5、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6、“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7、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8、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9、卒,“死”的‘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10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从“薄父死山阴”的可以看出,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11、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12、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13、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14、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肖超超2()15、“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三、判断正误,在题号前的括号里,正确划“√”,错误划“╳”。()1、“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2、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3、“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4、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5、“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6、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7、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8、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的君主。()9、“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10、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登极、登庸、御极等等。()11、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12、“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13、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14、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15、“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16、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17、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18、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19、“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20、“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21、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22、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23、“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24、“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25、“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26、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27、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28、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29、“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30、“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四、判断正误,在题号前的括号里,正确划“√”,错误划“╳”。()1、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2、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3、“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4、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5、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6、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7、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8、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肖超超3()9、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10、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11、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12、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13、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14、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15、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16、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17、“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18、“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19、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20、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21、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22、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23、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24、“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25、“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五、判断正误,在题号前的括号里,正确划“√”,错误划“╳”。()1、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2、“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
本文标题:文化常识分类300判断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9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