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2章:电子支付与电子货币
第2章电子支付与电子货币电子支付系统2.1电子支付网络2.2电子支付工具2.32.1电子支付系统一、支付的定义1、定义——支付是为了清偿商务伙伴间由于商品交易、证券交易、金融产品交易和劳务服务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产生的经济行为。也称为结算,因此支付和结算可直接理解为支付结算,或支付。2、基本形式实物支付结算和货币支付结算。3、传统的支付手段现金支付方式票据支付方式银行卡支付方式(POS)二、电子支付系统1、什么是电子支付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经济行为的关系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以商用电子化工具和各类电子货币为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通过电子数据存储和传递的形式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实现在线或离线的资金流通和支付。2、电子支付的发展行间业务的自动化与非金融机构间业务的自动化与个人客户间业务的自动化POS终端的应用基于Internet直接转账结算3、与传统支付的比较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不同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二)电子支付系统的功能1、传统支付结算方式的局限性运作速度与处理效率较低传统安全问题严重运作成本较高方便易用性差2、电子支付系统的功能认证功能加密功能完整性功能不可否认性功能多边支付功能2.3电子支付工具一、货币的出现与演进1、货币的出现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物物交换、通过媒介的交换2、货币形态的演进纵观货币的发展历史,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可以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2.3电子支付工具(1)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金属货币凡是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都可以称为金属货币2.3电子支付工具(2)代用货币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能克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所产生的问题,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代用货币再演化的结果就是信用货币。2.3电子支付工具(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货币。与代用货币作比较。2.3电子支付工具(4)电子货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简言之,是一种使用电子数据信息,通过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进行交易支付的货币。2.3电子支付工具二、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1、电子货币的基本形态(基本应用方式)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电子货币本质上是什么??2.3电子支付工具2、电子货币与传统信用货币的区别发行主体不同信用货币——中央银行电子货币——不同主体都可(银行、电信、学校、交通部门、企业等)形态与传递方式不同信用货币——纸币、硬币电子货币——数字信息流通的地域范围不同信用货币——严格地域限制电子货币——可打破地域限定3、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区别(1)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界定的分歧①电子货币的界定:狭义(欧洲央行与欧洲议会为代表,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的电子信息形式,存储于电子设备中,能广泛用于发行者之外的其他方,单用途储值卡如电话卡和公交卡不是电子货币。)广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代表,将单用途的电子储值卡视为电子货币)②虚拟货币的界定国内外尚无权威定义,通常把网络企业发行的用于购买网络虚拟品的电子储值与支付工具视作虚拟货币,如Q币、U币、各种网站积分、各种游戏币等。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两者等同后者属于前者后者不属于前者(区分标准:电子储值发行者是否兼为商品或服务供应者)(2)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的界定正统用法:电子货币(货币的特殊形态)比拟用法:虚拟货币(并非真正的货币,只是某些方面类似货币)电子货币:狭义与广义虚拟货币:网络企业发行的,不采用法币名称与单位的电子信息价值单位。法币预付充值型和网络活动卷入型。4、电子货币的基本运作流程A(电子货币发行者)Y(电子货币使用者)X(电子货币使用者)现金或存款流数据流132直接发行2.3电子支付工具电子货币发行和运行的基本运作流程分为3个步骤,即发行、流通和回收。①发行。电子货币的使用者X向电子货币的发行者A(银行、信用卡公司等)提供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并请求发行电子货币,A接受了来自X的有关信息之后,将相当于一定金额电子货币的数据对X授信。②流通。电子货币的使用者X接受了来自A的电子货币,为了清偿对电子货币的另一使用者Y的债务,将电子货币的数据对Y授信。③回收。A根据Y的支付请求,将电子货币兑换成现金支付给Y或者存人Y的存款账户。2.3电子支付工具间接发行A(电子货币发行者)Y(电子货币使用者)X(电子货币使用者)现金或存款流数据流153a银行b银行422.3电子支付工具步骤①,A根据a银行的请求,发行电子货币与现金或存款交换;步骤②,X对a提供现金或存款,请求得到电子货币,a将电子货币向X授信;步骤③,X将由a接受的电子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授信给Y;步骤④,Y的开户银行b根据Y的请求,将电子货币兑换成现金支付给Y(或存入Y的存款账户):步骤⑤,A根据从Y处接受了电子货币的银行b的请求,与电子货币兑换将现金支付给b(或存入b的存款账户)。2.3电子支付工具三、电子货币的类型按电子货币的结算方式分类:支付手段电子化和支付方法电子化的电子货币按支付方式分类:预付型、即付型、后付型按电子货币的形态分:储值卡型、信用卡型、支票账单型、电子现金型2.3电子支付工具储值卡型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最早的构想是德国发明家提出的IC卡(应用于电话卡上)。电子货币的主要类型(一)银行卡1、概述含义:银行卡是银行或金融公司发行的,授权持卡人在指定的商店或其他场所进行消费的信用凭证。特点:多功能、高效便捷和较高成本。类型:信用卡(贷记卡)、借记卡和记账卡。2.3电子支付工具2、信用卡(1)信用卡的产生1915年在美国出现信用卡,最初只用于商业。1946年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信用卡诞生,但是只能用于货币支付,不能提供消费信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卡是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于1952年发行的信用卡。2.3电子支付工具我国信用卡发行情况:我国国内发行的第一张信用卡:中国银行珠海分行于1985年发行的中银卡。1993年我国开始启动“金卡工程”,各地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相继开通。2002年3月26日,我国正式成立了自己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准贷记卡(2)信用卡的分类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银行卡。信用卡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国际标准的信用卡。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非现金消费并设有免息还款期,允许按最低还款额还款,信用额度可循环使用的信用卡。国内也将该类卡称为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但透支需要支付日息万分之五的利息、不设免息还款期的信用卡。(3)功能:支付结算、消费信贷、自动取款、信息记录、身份识别等。优点:商户无须太多投入;网上使用24小时;在电子商务领域广泛使(电子信用卡);法律制度方面问题较少。我国银行卡中国银行卡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银行卡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1985年至1993年起步21994年至1996年初拓展3从1997年2001年金卡工程42001年底到2003年底中国银联四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85年至1993年这一阶段是中国银行卡产业的起步阶段。中、工、建、农等银行相继发卡,开创了我国银行卡事业的先河。2)第二阶段:1994年至1996年初1994年以后,各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加大银行卡业务拓展力度,发卡机构数量、发卡总量、银行卡种类、业务范围、交易金额等方面都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截止1996年底,全国发卡量达到4170万张,比93年底增加了9倍;交易量10377亿元,比93年底增加了5倍。四个发展阶段3)第三阶段:从1997年2001年金卡工程启动后,由人民银行牵头,在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和各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下,1997年首先在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等12个城市试点,分别建成12个同城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初步实现了这些城市(区域)内的银行卡跨行联合和资源共享,而后又推广到深圳、昆明、福州、武汉、长沙、郑州,总共建立了18个城市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中心,基本覆盖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金卡工程是1993年6月由江泽民总书记亲自倡导实施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启动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它是一项跨部门、跨地区、跨世纪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宗旨•组织推动银行卡跨行异地联网通用;•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减少现金发行和流通量;•积极推进金融电子化建设,繁荣商贸旅游业;•开展以IC卡为代表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试点等。进度表①1994年开始,人民银行会同各商业银行首先在12个省市开展了金卡工程电子货币应用试点工程。②试点城市分别于1996年至1997年实现了银行卡同城跨行联网。③1998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在北京建立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投入试运行,开始了异地跨行联网。④2007年,银行卡发行12亿张,电话IC卡和手机SIM卡的发卡量已逾20亿张,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非接触IC卡——第二代身份证也已经换发了4亿张,其最终发卡量将突破9亿张。⑤如今,“一卡多用”和“多功能卡”的应用试点和推广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四个发展阶段4)第四阶段:2001年底到2003年底随着中国银联的成立,314计划全面推进,联网通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2001年银行卡工作会议的指导下,各商业银行开始银行卡经营体制的改革,实行系统主机的集中统一和机具标准化改造,金卡工程的目标得到了超额提前完成。并开始筹建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银联自2002年1月10日起,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五城市内及五城市之间联网通用。目前,城市实现银联卡跨地跨行通用,在100个以上城市实现银联卡的跨行使用。2004年1月1日之后,银联卡成为全国范围内唯一使用的人民币银行卡,各类非“银联”标识卡只能做地方专用卡,不能再用于异地跨行使用了。所谓的“银联”卡,并不是指重新发行一种专门的卡,而是在符合通联通用的银行卡上贴上“银联”的标识,也就是说各家银行发行的新卡都带有银联的标识,而旧卡则要逐步地更换。银联卡的持有人,可以在开通此业务城市的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或ATM取款及POS银行销售终端消费,并可办理异地存取款的业务,实现一卡跨银行跨地区的使用。银联标识标识介绍“银联”标识以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银行卡的平行排列为背景,衬托出白颜色的“银联”汉字造型,突出了银行卡连网联合的主题。三种颜色,红色象征合作、诚信;蓝色象征畅通、高效;绿色象征安全。三种不同颜色银行卡的紧密排列象征着银行卡的联合。银联标识标识含义“银联”标识卡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国内各发卡金融机构发行,采用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跨行跨地区使用的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银联标识标识的主要特征1.银行卡正面右下角印刷了统一的银联标识图案;2.贷记卡卡片正面的银联标识图案上方加贴有统一的全息防伪标志;3.卡片背面使用了统一的签名条。(二)电子支票1、电
本文标题:第2章:电子支付与电子货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44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