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案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课程:运输实务任课教师:第一章物流运输概论知识目标:1.了解运输的概念、地位与作用,理解运输的特点。2.知道五种基本的运输方式及技术经济特征。3.理解运输市场及运输合理化。4.运输成本的构成及掌握降低运输成本的措施。5.理解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含义,了解运输产品质量的特征及提高运输质量的意义。能力目标:1.能描述出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2.能画出运输系统构成图;3.会分析判断运输活动是否合理。教学课时:课时第一节物流运输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运输的概念、了解运输的功能及原理;2、能够描述运输与物流的关系;3.了解运输的地位及作用;4.掌握运输的分类及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析,思考题。【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运输的概念,运输与物流的关系,运输的功能及原理。2.难点:运输与物流的关系,运输的特点。一、运输的概念运输是指人或者物借助于运力创造时间和空间效应的活动。简单的说指“物”的载运与输送(两个城市、两个工厂、一个大企业内部相距较远的车间间等)。我们这么课程研究的对象是货物运输,包括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物料搬运)的运输。当产品因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价值增加时,运输就创造了空间价值,时间效应则是指这种服务在需要的时候发生。所谓运力,是指由运输设施、路线、设备、工具和人力组成的,具有从事运输活动能力的系统。关于人的运输称为客运,货物的运输成为货运。二、运输的功能及原理(一)运输的功能1.产品转移。运输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产品在价值链中来回移动,即通过改变产品的地点与位置,消除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空间位置上的背离,或将产品从效用价值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用价值高的地方,创造出产品的空间效用。另外,因为运输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少时间完成从原产地到规定地点的转移,使产品在需要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创造出产品的时间效用。2.产品储存。如果转移中的产品需要储存,且在短时间内又将重新转移,而卸货和装货的成本费用也许会超过储存在运输工具中的费用,这时,可将运输工具作为暂时的储存场所。所以,运输也具有临时的储存功能。通常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将运输工具作为临时储存场所:一是货物处于转移中,运输的目的地发生改变时,产品需要临时储存,这时,采取改道则是产品短时储存的一种方法;二是起始地或目的地仓库储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将货物装上运输工具,采用迂回线路运往目的地。诚然,用运输工具储存货物可能是昂贵的,但如果综合考虑总成本,包括运输途中的装卸成本、储存能力的限制、装卸的损耗或延长时间等,那么,选择运输工具作短时储存往往是合理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二)运输的原理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特点是随装运规模的增长,使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降低。例如整车(TL)的每单位成本低于零担运输(LTL)。就是说诸如铁路和水路之类的运输能力较大的运输工具,它每单位的费用要低于汽车和飞机等运输能力较小的运输工具。运输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因为与转移一批货物有关的固定费用可以按整批货物的重量分摊。所以一批货物越重就越能分摊费用。2.距离经济:指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如800公里的一次装运成本要低于400公里二次装运。运输的距离经济也指递减原理,因为费率或费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运输工具装卸所发生的固定费用必须分摊到每单位距离的变动费用。距离越长每单位支付的费用越低。三、运输与物流的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运输与物流的关系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运输与物流的联系(1)运输是物流活动的核心,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按物流的概念,物流是“物”的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不但改变了物的时间状态,也改变了物的空间状态。而运输承担了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任务,运输是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运输再配以搬运、配送等活动,就能圆满完成改变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在现代物流观念未诞生之前,甚至就在今天,仍有不少人将运输等同于物流,其原因是物流中很大一部分责任是由运输担任的,是物流的主要部分,因而出现上述认识。(2)运输对物流其他功能有重要影响。例如,选择的运输方式决定着货物的包装要求;使用不同类型的运输工具决定配套使用的装卸搬运设备;企业库存储备的大小,直接受运输状况的影响等。(3)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场所效用的含义是:同种“物”由于空间场所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则不同,其效益的实现也不同。由于改变场所而最大发挥使用价值,最大限度提高了产出投入比,这就称之为“场所效用”。通过运输,将“物”运到场所效用最高的地方,就能发挥“物”的潜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这个意义来讲,也相当于通过运输提高了物的使用价值。(4)运输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运输是运动中的活动,它和静止的保管不同,要靠大量的动力消耗才能实现这一活动,而运输又承担大跨度空间转移之任务,所以活动的时间长、距离长、消耗也大。消耗的绝对数量大,其节约的潜力也就大。从运费来看,运费在全部物流费中占最高的比例,一般综合分析计算社会物流费用,运输费在其中占接近50%的比例,有些产品运费高于产品的生产费。所以节约的潜力是大的。由于运输总里程大,运输总量巨大,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输合理化可大大缩短运输吨公里数,从而获得比较大的节约。(5)运输合理化是物流合理化的关键。合理组织运输,以最小的费用、及时、准确、安全地将货物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是降低物流费用的关键。2.物流与运输的区别(1)物流是超出运输范畴的系统化管理。(2)物流不同于运输只注重实物的流动,它还同时关注着信息流和增值流的同步联动。信息流不仅通过电子或纸质媒介反映产品的运送、收取,更重要的是反映市场做出的物流质量的评价。增值流是指物流所创造的形态效用(通过生产、制造或组装过程实现商品的增值)、地点效用(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从供方到需方的位置转移)和时间效用(商品或服务在客户需要的时间准确地送到)。(3)物流的出发点是以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利益为中心,运输只是物流管理控制的必要环节,处于从属地位。有物流必然有运输,而再完善的运输也远不是物流。(4)物流的管理观念比运输更先进。现代物流对用户追求高质量无极限的服务,即在服务过程中,凡是用户不满意的地方都进行改进完善,凡是用户嫌麻烦的事情都尽量去做,一切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服务目标,主动开展物流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并积极做好推销、宣传工作,而且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的附加工作中,寻求与发现新的服务项目或服务产品,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更高的回报。因此,从服务理念上来说,物流也突破了运输的服务理念,再高质量的运输也不可能具备服务的延伸性,因而获取的附加值也远大于运输的回报。(5)物流比运输更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因为现代物流追求的是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物流系统综合功能的不断完善,总成本的不断降低和服务的网络化、规模化,因此,建立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适时监控、适时货物跟踪和适时调度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与用户特别是与长期合作的主要用户保持密切联系,建立EDI(电子数据交换)联系系统也是现代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必备条件;而自动装卸机械、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堆垛机和先进适用的信息系统更是现代物流朝着专业化、一体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是无论怎样完善的运输都无法相比的。(二)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在商品流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运输可以创造出商品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通过运输的这两种效用的发挥,才能够满足消费者消费商品的需求,使整个商品交易过程得以实现。2.运输可以扩大商品的市场范围。比如古代的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现今的电子商务。3.运输可以促进商品价格的稳定。由于各种资源和产品的地域不平衡性,会造成商品供给的不平衡性。因此,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如果有一个顺畅的运输体系,就能保持供求的动态平衡和价格的相对稳定。4.运输能够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运输是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之间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有了它,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分离,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5.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行。马克思将运输称之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是将运输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个继续虽然以生产过程为前提,但如果没有这个继续,生产过程则不能最后完成。所以,虽然运输的这:种生产活动和一般生产活动不同,它不创造新的物质产品,不增加社会产品数量,不赋产品以新的使用价值,而只变动其所在的空间位置,但这一变动则使生产能继续下去,使社会再生产不断推进,所以将其看成一种物质生产部门。运输做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没有运输,生产内部的各环节就无法联接。(2)在社会上,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一活动联结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环节,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联结着城乡,联结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四、运输的分类1.按运输设备及工具: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2.按运输线路区分: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城市内运输、厂内运输。3.按运输的作用:集货运输、配送运输。4.按协作程度分:一般运输、联合运输、多式联运。5.按中转环节:直达运输、中转运输。6.按运输经营活动性质分:营业性运输、非营业性运输。五、运输的特点(一)运输产品的独特特性运输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实际上也是一种运输劳务,它具有以下特征:1.不可感知性。运输产品本身无形无质,无法用触摸或肉眼感知其存在。2.不可分离性。运输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运输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在时间上完全融合在一起,无法分离。3.不可储藏行。运输产品如不能及时、完全消费,否则就会造成浪费,这种损失一旦出现就无法弥补。4.缺乏所有权。运输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涉及任何东西的所有权转移。(二)运输生产过程具有流动性、分散性的特征。运输生产的“产品”是位移,除港口、车间装卸场地固定外,整个运输生产过程始终在广阔的空间内不断流动,具有流动方向分散和不集中的特征。(三)运输方式之间的可替代性与不可替代性。(四)运输劳务计量的特殊性。运输产品在产生的同时具有两种量的体现:运输对象的量(人或吨)以及其在运输的过程中被移动距离的量(千米等)。在计量运输产品时一般用的是运输对象的量和其被移动距离的量之积。六、研究运输的意义1.提高运输服务水准2.提高运输的现代化水平3.降低物流全过程的总费用4.实现物流过程的一体化管理5.促进运输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等的变革第二节物流运输方式【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2.掌握运输方式选择的需考虑的因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析,思考题。【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影响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2.难点:培养在运输决策时正确运用上述理论的能力。一、运输的发展阶段1、以水路为主的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克莱门”号;1838年英国轮船“南啊斯”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是在公元前4000年由西亚美索不达来亚人开挖的运河。中国广西灵渠凿成于公元前214年,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大运河在元朝时已从大都(北京)通到南方的杭州,全长2400公里。1869年,苏伊士运河修建技术发展到新阶段。巴拿马运河于1881年在救国工程师雷赛主持下开始修建,他破产后,由美国人在1914年完成,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2、以铁路运输为主的时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1814年斯蒂芬孙发明了机车;1825年世界第一条铁路在英国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通车;我国最早的铁路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宣武门外由英国人杜兰德建造的约1华里长的窄轨铁路,清代末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自己建造的铁路。3、管道、公路、航空运输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在德国诞生,
本文标题:《运输实务》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45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