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聚落乡村城市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房屋建筑、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集合体半坡遗址云南丽江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丘陵半坡彩陶半坡村民阴阳宅分离窑址:山地——薪材居民区山南——向阳平地——便于修筑壕沟:防野兽、军事防御、排水半坡村落功能分区窑址壕沟居民点公共墓地河流(1)半坡原始村落①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如果你是村长的话你会把村落布局在什么河流附近的哪个位置?为什么?半坡原始村落②当时先民选择居住在河流阶地,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面的好处?B河漫滩河流阶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河流下切侵蚀,是使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河谷阶地选择理由:(1)半坡原始村落巴东县城丽江丽江古城远景1、丽江纬度较低,冬季因山岭的重重阻挡,不受冬季风的影响,故无严寒;夏季因地势较高和多阴雨天气,故无酷暑。2、地处丽江坝子(小盆地),且地势较高,北、西两面依山,东南两面开阔,便于夏季风从东南方向惠顾,三股干流也便于居民用水。地形条件海拔高内部平坦山岭提供水源雪山坝子地势形成河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风难以到达聚落形成便于筑城(2)丽江古城1、城镇呈串珠状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上,这些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城镇、乡村多沿交通线分布,呈条带状。各城镇之间有交通线路相连。洪积扇地形平坦冲积扇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地形条件聚落形成农牧业生产(3)塔里木盆地绿洲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因素: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地)舒适的气候1、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1)地形与城市②我国不同地形地区,聚落分布特点:(1)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差异。聚落分布在山间盆地或谷地(2)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等相对平坦地区,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小地形人口空间形态聚落规模平原山区平坦广阔地形复杂多少团聚型、棋盘式相对分散大小19民居地理环境西双版纳的竹楼热带气候、高温多雨、低洼湿热、虫蛇较多、竹子丰富(竹楼利于通风散热、防虫防潮)东北地区的暖屋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暖屋可保温、防寒、采暖)黄土高原的窑洞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少、温差大,黄土干燥、直立性好(窑洞冬暖夏凉)华北的四合院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春多风沙(四合院保温、防寒、避风沙)华南的行人廊(骑楼)长夏无冬,炎热多雨(骑楼能遮阳避雨)吐鲁番的土拱温差大、降水极少、多风沙不同的地表形态形态、密度难度、工程量、造价线路的技术要求3.地形影响交通影响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地表形态限制因素走向密度线路形态分布平原山地平直弯曲网状“之”字型线路尽量沿山间盆地、河谷或等高线修筑避开沼泽;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大小小大线路走向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最近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的影响29下图表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A.青藏高原B.西北地区C.南方地区D.北方地区C30下图表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2)根据图中信息,该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坡状尖顶利于排水B.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A31从图可知,此处有夏季风影响,位于我国季风区(排除AB);该聚落房屋屋顶倾斜,方便排水,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夏季风为东南风,南方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北方为背风坡,降水较少。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考点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考纲:一、全球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的概念阅读:1、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万年一两百年现在近现代历史时期地质时期过去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冰期是指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义衡量指标特点: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中生代以干旱为主,新生代以湿润为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新生代第四纪大冰期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元古代震旦纪大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前间冰期距今2.3亿年前距今6亿年前第三次大冰期第二次大冰期间冰期第一次大冰期新生代第四纪大冰期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元古代震旦纪大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前间冰期距今2.3亿年前距今6亿年前第三次大冰期第二次大冰期间冰期第一次大冰期(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变化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高效记忆】地质时期地球气候的变化,可借助顺口溜记忆。地质时期三冰期,震旦、石二(石炭—二叠)、第四纪。气候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交替,周期长短互不一。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温暖期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寒冷期15世纪以来特点: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影响:●温暖期:冰盖缩小,海平面上升,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大●寒冷期:农作物歉收或绝收(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填一填: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趋势.波动上升找一找:出20世纪以来增幅较大的两个时期段1910——19451976——2000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近现代的气候变化20世纪降水量变化较大的是什么纬度?变化较小的又是什么纬度?中高纬度和副热带降水量变化较大,赤道附近变化较小●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3)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加利用资源难度影响生产领域影响人体健康改变原有生态系统加剧了自然灾害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影响表现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加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环流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气候变化会使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对生产领域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稳定性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另外,气候变化还对沿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等),扩大某些疾病的流行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47气候变化(以全球变暖变例)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出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同时人类过度地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危害:对自然环境:(1)冰川融化及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化,影响沿海地区的生48态环境;(2)直接影响水循环的蒸发环节,从而影响区域降水量,增加降水异常事件的发生,进而影响地表径流及水资源的供应量;(3)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甚至对一些地区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对社会经济:(1)导致积温增加,从而使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使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增加;(2)导致蒸发量发生变化,中低纬度地区可能会变干,影响农作物生长,产量降低;(3)对林业、牧业、渔业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4)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和海岛上居民的生存;(5)出现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49扩大某些疫病的范围,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策:可通过技术措施,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矿石燃料的使用量;全球共同合作;大规模植树造林、保护现有的植被;可建设海岸防护堤坝,以防止海水入侵;有计划地改变农作物的种类以适应气候变化。50例2:(2010•安徽卷)《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1)~(2)题。51(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D【题眼】气候变化影响C52第(1)题,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升高了1°C多。第(2)题,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思路点拨】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从变暖带来的影响思考。53(2011·江苏卷)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54(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DA55第(1)题,由图可知,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明显变小,说明冰川大量融化,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第(2)题,冰川大量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海洋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变短,故A项正确;冰川水属于全球水量的
本文标题:2012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3第9讲 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0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