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文言文小文段翻译训练一
文言文小文段翻译训练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疾苦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阅读下列短文,翻译划线句子一、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①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②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③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参考答案一•①鹬蚌两者不肯相让,一个打鱼的人发现后一起把它们捉去了。•②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长时间相持,因而使双方军民都非常疲惫,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渔夫。•③所以希望大王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啊!•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二孟子谓齐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①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注:①士师:古代的司法官。②已之:已,停止。“已之”是使动用法句式,使他停职,也就是把他撤职。】【馁:饥饿】且,将要;方,刚刚;舍,舍弃;并,一起;禽,同擒,捉;支,持,对峙;熟,仔细。参考答案二•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将怎么办?•5.齐孝公伐我北鄙。•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三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①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②王②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注:①田子:齐国田稷子。②王:齐宣王。参考答案三•①你做相国三年不吃饭吗?你这样做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啊。(真正的)孝子侍奉亲人,应竭尽全力达到忠诚,不义的财物不把它拿到家里。•②齐宣王认为田母很贤明,并为她的深明大义而高兴,当即放弃对田稷子罪行的追究,下令恢复他的相位,把一些金子赐给了他的母亲。•9.师进,次于陉•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①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子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②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③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于邕善,痛其无嗣,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四参考答案四①陈留董祀的妻子是同郡蔡邕的女儿。②嫁给河东人卫仲道。丈夫死去没有儿子,就回到娘家居住。③文姬被胡骑抓获,落在南匈奴左贤王手中。④于是派使者拿着金子、玉璧把她赎回来,又嫁给了董祀。•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五、稀世奇珍王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王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窽焉。①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②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奇珍也!”王之侨闻之,叹曰:“③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注:①太常:汉代主管理乐的大官。②窽:通款,器物上刻写的文字。参考答案五•①装在匣子里,给它埋在土里,过了一年,拿出来抱到市上去卖。•②有个高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它,用百金买去,献给朝廷。•③太可悲了,这个人世!(这样评价事物)难道只是(对于)一张琴吗?•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六•要求:将下列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上元初,京师旱,斗米直数千,死者甚多。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吏叩头乞候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人,活数千人,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散之。参考答案六•上元初年,京城大旱,斗米值几千钱,饿死的人很多。州里有官粮几十万斛,皋想要用它赈济百姓,下属官吏叩头请求等候皇上的旨意(圣旨)。皋说:“那人们一天再不吃东西,就会死的,怎么来得及禀报!如果杀了我一人,救活了上千人的命,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于是开粮仓,把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25.致知在格物。•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正:偏袒•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正:夸耀•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正:众多•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正:冒犯、冲犯•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正:推究•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七、教学相长•要求:将下列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参考答案七•虽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吃它,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深远的道理,不去学习它,也不会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发现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就能自己奋发图强。因此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误:购买正:重赏征求•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误:规劝正:谋划•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误:经过正:造访、探望•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八•要求:将下列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参考答案八•从前有人给郑国宰相送鱼,郑国宰相不接受。有人对他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接受了馈赠的鱼,就会失去职位和俸禄,就无法凭借我的俸禄吃鱼,不接受馈赠的鱼,(我就能保住职位)一辈子都能吃到鱼。”•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正:怨恨•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正:停留•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误:憎恨正:妒忌•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九•要求:将下列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①讴:歌唱参考答案九•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演唱技巧全学到手,自己却觉得完全学到了,便向老师告辞准备回家。秦青并没有挽留他,在城外大道旁摆酒给他饯行,按着节拍唱了一支慷慨悲壮的送别曲子,那歌声振动了周围的树木,连天上浮动的白云也停留住了。这时薛谭连忙向老师道歉,请求留下来继续学习深造。从那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提回家的事了。•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误:节省正:年成不好•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正:选拔•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正:夸耀•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正:禁令•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十奕秋,通国之善弈
本文标题:文言文小文段翻译训练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1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