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元代以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置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分陆路和水路。元政府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专门承担此役,站户固定在驿站上。乘驿凭证有圆牌(专为紧急军情用)、铺马圣旨和札子。元代了驿站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期人心弊坏的时代,但程朱理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于是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明王朝的政治危机。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术渊源来自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故此一学术派别称为“陆王心学”。王守仁的思想有: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他认为“心之本体无所不该”,他把“心”这种精神意识说成是第一性的,天地万物是第二性的。第二、他提出“致良知”,认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他所说的“致良知”只是把人心中固有的天理贯彻到客观事物中去。第三、他强调“知行合一”,着重强调封建道德付之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要求人要克制私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军机处》中国清代始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的中枢机构。雍正帝即位后,对诸王的军政权力进一步加以限制和剥夺。其次,雍正七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地作战任务,始设军需房。雍正八年改为军机处,其具有“简、速、密”的特点。军机大臣的职掌可综合为:①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之奏报文书的处理。②凡国家之施政方略、军事谋略以及官员的重要陈奏意见,皇帝批交军机大臣议,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③某些重大案件,皇帝专交军机大臣审理定拟,或会同三法司审拟。④文武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呈皇帝择用。遇科考,亦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官名单及考试题目,请皇帝选用。⑤军机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这标志着清王朝君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历史顶峰。《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是清王朝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和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份条约。1650年,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因此清政府于1685年,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了沙俄的侵略,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9月7日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严禁彼此越界,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亡者。《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第五区是属于中国的领土,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对中国和龙江地区的侵略,中国第一次有了正式法律意义上的边界。但乌第河“待议”地区成为沙俄19世纪60年代继续掠夺中国领土的祸根。《钦定西藏章程》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在封建主英国的唆使下,侵西藏,乾隆帝派福康安率军击退侵略军,并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二十九条》,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驻藏大臣有任免西藏地方官吏的权力;确定“金本巴瓶掣签制度”;西藏地方财政大权“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西藏外交事务“俱由驻藏大臣主持”;加强西藏防务。《钦定西藏章程》的签订,对安定西藏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起了积极作用,通过以上措施,使“事权归于驻藏大臣,清朝中央政府通过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了西藏地区的管理”。《乾嘉学派》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他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该学派通过对字、音、义等校勘考据来解释经史著作,形成了史料整理的专门学问,称之为乾嘉考据学派,由于他们多研究汉代经学,故又称乾嘉汉学,其治学特点有朴实之分,又称“朴学”。到乾嘉时,考据学发展到兴盛时期,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注重名物训诂考证的古文经学派)。到鸦片战争前夕,考据学兴盛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今文经学。考据学派学者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考订、校勘、辨伪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订正了许多脱漏了错误,挽救了大批珍贵文献。但其不问“经世致用”对现实事务不加以研究,限制了乾嘉考据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也叫“齐”。后来起义虽被唐王朝所镇压,但却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灭亡。黄巢起义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武则天》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曌为名。“瞾”是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斡脱钱》即商人放的高利贷。元朝将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斡脱”,即商队伙伴之意,他们放高利贷称“斡脱”。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以后本利合并生息,在元朝很普通。政府为了管理,至元五年设斡脱所,后扩大为斡脱总管府,私办成为官办,后来凡用官本从事高利贷及其它商业活动的,皆称为斡脱,已不限于中亚商人的范围了。元代不抑商,但“官办”增多,同样限制了商业经济的自由发展。高利贷的盛行,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简答题一、元朝行省制度及特点?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时在边境广设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是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在政治机构。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全国分为十个行省。行省制度的形成包括了元世祖前中期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征伐型”、适用于治理中书省直辖区以外其他已征服地区的“处理政务型”以及元世祖末年成宗初年行省地方最高官府体制的确立。行省制度的确立,第一,从行政体制上保证了中央集权,有效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第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第三,行省名称一直沿用,是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影响远大。特点1、行省为元朝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仍长期保留朝廷派出机构的性质。2、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流权力。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二、元代理学特点第一、理学从南宋的朱、陆之争发展到元代的融合。朱学与陆学的融合,是朱学方面吸取陆学“直求本心”和“知行合一”,而陆学方面则是吸取朱学的“理气”“理欲”与“笃实”工夫。第二、元代的一些理学家提出的进步思想。如,许衡强调“君臣父子”等传统伦理纲常外,注入了“民生盐末细事”等“日用常行”之则,认为“治生最为先务。”第三、刘因提出的“返求六经”和“古无经史之分”是元代理学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三、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演变1、洪武时期为最早雏形明太祖废丞相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以翰林院,春坊官员协助处理奏章。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这是后来内阁制度的最早雏形。但重大事务皆由明太祖决断。2、永乐时期为基本形成阶段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已基本形成,但“不置官署,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3、仁宗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阁权已重于六部权力。其一,阁臣品级提高授予尚书官职。其二,阁臣拥有“票拟”奏章之权。4、景泰至嘉靖时,内阁已有专门下属,朝位于六部之前。景泰时设制敕房,诰敕房,掌办制等为阁臣服务。“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四、明代倭寇产生的原因1、方国珍、张士诚相继诛服,诸豪亡命入寇山东滨海州县。2、沿海百姓“困于徭役,叛入倭”“失职衣冠士及不得志生儒亦皆与通”。3、“倭人贪利”“倭患起于市舶”4、“海中巨盗,袭倭服饰,旗号,并分艘掠内地”5、明初沿海要地建卫所,船敝伍虚,成分复杂,原因多样。五、清初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1、废除“三饷加派”。自顺治元年为始,反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免除。2、实行“更名田”。康熙八年,清政府吧明朝王庄土地“給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号为更名田”令民耕种,永为世业。3、奖励垦荒。到康熙六十一年耕地面积大为增加,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4、废除匠籍。顺治三年废除匠籍。康熙后,又陆续将匠班银摊入田赋,完全废除匠户制度,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5、停止圈地,颁布《赋役全书》。顺治四年下令“自令以后,民间田屋不得变行圈地,著永行禁止”康熙八年,圈地基本结束,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六、马嘎尔尼访华历史意义1、英使察觉到清朝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2、西方国家认识到清朝落后与统治危机。3、英国窃取了经济情报。4、清朝开始重视西方,加强海防。七、唐后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土地兼并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朝末年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1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