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少数民族文献的特点与价值少数民族文献是中国灿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特点与价值是少数民族文献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献的特点与价值,对促进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提高利用少数民族文献意识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少数民族文献的特点少数民族文献是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文献共有的性质,少数民族文献全部具有。同时,少数民族文献作为特定的文献,它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用矛盾论的观点加以分析,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文献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五点: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积累性与传递性的统一、老化性与再生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1静态性与动态性少数民族文献同一般文献一样,它也是一种固定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信息,是民族信息的物化结晶,独立存在于人体之外,若没有人作用与它,就处于静止的状态。而少数民族文献又是供民族社会使用的,随时处于纵横交流之中,在不断运动着,所以又是动态的。2主观性与客观性从少数民族文献产生的过程来看,它是民族客观信息反映到人的大脑,经过大脑加工改造后,转换成有关民族的观念信息,所以,少数民族文献所包含的内容,属于民族精神信息,是精神财富。因此,少数民族文献具有主观性特点。少数民族文献一旦形成,它就脱离了人的主观范围,异化为一种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物化了的思维,凝固了的意识,所以它又具有客观性。3积累性与传递性少数民族文献是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赖以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民族把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传播开来,并且保存下去。如果没有少数民族文献的积累,就不能继承前人的一切成果,民族任何文化科学方面的发现、发明成果,如果不通过少数民族文献的保存、流传,民族科学文化就不会呈现出当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为媒介进行传递,少数民族文献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的运动,才使少数民族文献得以推广和被利用。少数民族文献内容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决定了少数民族文献的积累性和传递性,从而使少数民族文献总是处于不断积累和传递使用的连续循环之中。4老化性与再生性少数民族文献具有老化和再生特点,不管其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着这两个特点,一定的少数民族文献经过人们利用、认识、吸收之后,再经过人的大脑加工和一定方式制作,便可产生新的少数民族文献,并逐步代替老的少数民族文献,老的少数民族文献也便随之老化、淘汰。由于少数民族文献的内容大部分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老化性不明显或不存在,但其再生现象和交替现象大量存在。5民族性与地域性少数民族文献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少数民族文献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只要具备这两个特点,文献就具备了被确认为少数民族文献的基本条件,少数民族文献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少数民族文献的民族族属特点、民族风格特点、民族内容特点、民族形式特点、民族地方特点和民族传统特点。因此,民族性与地域性是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特征,是少数民族文献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特点。二、少数民族文献的价值少数民族文献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民族产生、变化、发展的间接体现,它忠实地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古往今来的面貌。通过少数民族文献,不仅使人们了解各民族及民族地区的过去,也使我们看到了各民族亟待发展腾飞的今天。它始终都影响着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因此,少数民族文献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1少数民族文献对于从事民族社会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极不平衡,甚至在同一民族内也存在着复杂的情况。与经济制度相适应,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也很复杂,在一些保持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民族中,存在着原始民主制度,在彝族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家支制度,在西藏存在着“政教合一”的联合专政制度,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存在着土司制度。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阶级的共性和民族特点,是一部活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少数民族文献在有关民族社会形态的研究中,特别是对有关原始社会父系家庭公社及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历史上也已消失的古代社会,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2少数民族文献对研究民族族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少数民族文献中一般都有各民族族源的产生、繁衍、迁徙、发展等方面的记载,真是再现了各个民族成败兴衰、分化融合的历史画卷。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一文中提到的“平武藏人”即白马人的族属问题论断,就是从四川《龙安府志》和甘肃《文县县志》中取得的资料。《文县县志》(清光绪二年修本)中说:“白马峪在县西南五十里,古白马氏地。”从甘川交界地的这些民族史料中,我们可以查知平武、南坪、文县一带,自古就是白马氏的住地。其中,关于这一民族的居住、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记录,为考证其族属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少数民族文献中的家谱、族谱、村史中也有有关民族族源问题的记载,如家谱中记载着家庭的变迁、父子联名制等。3少数民族文献对于古代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历史上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一定的活动区域。自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时期开始起,其周边就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古代民族。以后,在西越葱领、东至日本海、南起长城、北到贝加尔湖的北方广大地区,相继活动有匈奴、东胡、肃慎、鲜卑、乌桓、柔然、高车、突厥、高勾丽、契丹、党项、蒙古、女真、满、朝鲜、鄂伦春等一系列民族。他们战严寒、斗风沙、辟森林,开发了北国的边塞沃土;西北的维吾尔、哈萨克等西域各民族,维护着丝绸古道的繁荣;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落,逐渐形成了藏族,世世代代镇守和建设着“地球的第三极”,并在近代勇敢地抵御了外国势力的扩张,西南的西瓯、骆越、彝、白、壮、侗等族,南方的百越、苗、瑶、京等族在建设海防边疆中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黎族之于海南,高山族之于台湾也都是人所共知的边疆保卫者和开发者。在《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西突厥传》记载着“自白玉门以西诸国皆役居之”。隋唐时期,西突厥人就游牧于天山以北、金山西南一带。到元、清两朝蒙古族、满族的统治在我国历史上有好几百年时间。元太祖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忽必烈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金、夏等国长期并立和互相争夺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期,不仅有明确的疆域范围,而且有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建立和巩固中国的领土主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4少数民族文献对我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在少数民族文献中,以少数民族文字和语言记载流传的各民族在统一国家中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史料,有很多内容是汉文史料不载、漏载或误载的,很多问题是汉文史籍所解决不了的。从而可以用来补充、校正、完善汉文史料,为我国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元朝和清朝都是民族贵族建立起来的政权。早在公元8世纪时,蒙古文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元朝从1271年至1368年,统治国家达97年之久。满族在公元1599年也有了自己的文字。满族贵族建立的清朝政权从公元1644年至1911年,统治国家长达268年之久,满、蒙古民族都留下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这些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对于我国研究历史,尤其是元、清两朝的历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如我国最早的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满文老档》成为研究清入关以前满族的兴起、发展和社会性质以及东北边疆各民族的历史、分布地域和语言文字的珍贵文献。5少数民族文献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我国的领土和12个国家接壤,全国有近20个民族跨境而居,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我国部分民族史和外国民族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我国民族珍藏的史料,可以对邻国历史研究及世界历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如蒙古族文化早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之后就得到了长足发展。从13世纪开始,蒙古族开创了书面文字的新纪元。由于蒙古族所建立的大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对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所以19世纪中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蒙古民族的专门学科——蒙古学。它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蒙古民族的社会、经济、风俗、地理、语言、文学、医学等许多个学科,研究范围涉及了欧、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蒙古文文献散存于世界各地,我国是收藏最多的国家之一。蒙古族的三部重要历史著作《蒙古秘史》(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原名《宝贝史纲》),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历史、语言、文化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6少数民族文献对研究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有主要价值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工具十分落后,人类的劳动生产水平低下。人类祖先生活在既无基本物质保障,又无法抵御外物侵袭的险恶环境中。人们一方面出于对生活的追求和幻想,一方面对整个自然缺乏认识,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敬慕、崇拜、感激、惊恐等情绪,进而创造出主宰自然和人的神灵,由此产生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自发的产生于尚不具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的、以自然崇拜为主的宗教,但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伊斯兰教主要流行于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而以回族为代表。回族是我国最早以商为本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观念正好与以农为本的汉族文化互补。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普米族等西南各族。它将寺庙体系与封建式领属关系结合在一起,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宗教教育为一体,对社会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喇嘛教属藏传佛教,广泛流传于草原地区,体现为政教合一、注重经典等特点。民族宗教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宗教文献。如藏文的《大藏经》、回鹘文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西夏文的《大方千佛华严经》、蒙古文的《七佛如来供养经》以及西南地区傣族的贝叶经、彝族的彝文经、纳西族的东巴经等。7少数民族文献对于研究畜牧业和农业技术具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狩猎业及其动物驯养,畜牧业极其相关的畜产品加工、草场养护等,几乎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如匈奴族及其先民北狄族养畜事业很发达,殷商时北狄把骑术传入周族,对中原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军事骑兵的发展以及后来的通讯、驿站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农业方面,在岭南地区,早在秦代骆越族就开垦农田,修渠灌溉。今新疆地区的西域各族,在秦汉时候就能种五谷、桑麻、葡萄等多种作物。我国现在很多作物如高粱、玉米、棉花、芝麻和葡萄、西瓜、黄瓜、胡萝卜等瓜果、蔬菜都是从古代西域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8少数民族文献对我国文学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相应的精神文明。各民族都留下了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宝贵的民族文学、艺术文献。如元代回回诗人萨都刺的《雁门集》,明朝产生的蒙古第一部文学著作《蒙古秘史》,清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以及11世纪以来产生的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章葛尔》、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彝族撒尼人的叙事长诗《阿诗玛》等等,都是具有一定思想性、艺术性的有名作品。闻名中外敦煌、云岗、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是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广西左江沿岸的花山崖壁画,据认为系壮族先民在秦代所作,壁画中数以千计的人物、动物、铜鼓、铜锣形象生动、构图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以上这些都说明,民族文学、艺术是我国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葩,它对我国文学艺术的研究,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标题:特点与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