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13打电话五年级下册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1.学习浏览阅读的方法。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产生兴趣。3.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说话简明扼要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1.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注意说话时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2.了解相声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课时一课时。113*打电话甲:电话人人都会打。乙:可不是嘛。2甲:电话是现代通话的一个工具,联系工作办点儿事都比较方便。乙:是比较方便。甲:但是打电话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乙:什么问题?甲:尽量地节约时间。乙:对。段导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节约时间。甲:是吧。不要打起来没完。有个别人好像跟电话有浓厚的感情,只要拿起来,他就说个没完。3[①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乙:还真有这样的人。甲:是呀,可真有这样的人。那天我在长安街上碰到了一位,这位拿起电话打个没完没了,打的是公用电话。乙:就是呀,那就更不应该时间长了。甲:其实是一点儿小事情。乙:什么事呀?4甲:约他的朋友看戏,这点儿事,让我们打电话一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乙:那可不是嘛。5甲:拿起电话来,拨通了号。喂,你是广播文工团吧?郭先生在不在?乙:就是我呀。甲:哎,郭老呀,我是小马,我给您买了戏票了。6点半钟您在剧院门口等我,就这样呀,不见不散呀。回见回见。完了。[②模仿打电话的人请人看戏的目的是什么?]1知识点详解☜23①讲有些人一拿起电话就说个没完没了。45②这里是以打电话约人看戏为例,告诉大家,打电话特别是打公用电话时不要打起来没完没了,要尽量节约时间。甲:不到半分钟呀。乙:就是呀!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就是呀”):写打电话应尽量节约时间。甲:那位也是这么一点儿事,他不是这样打,我给他算了算,连来带去他打了两个多小时。乙:就这点儿事打了两个多小时?6[③这里问号有什么作用?]甲:就是呀。我给你学学。乙:怎么打的?甲:拿起电话来。“嗞嗞……”。乙:这是干什么呢?甲:拨号啦。喂……喂……喂……,“嗞嗞……”。甲:喂……喂……,怎么不说话,哎呀,拿倒了!喂,你的电话是4局5678吗?我这是1局2345。喂,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乙:没听出来。甲: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乙:还不对。甲:是耗子呀。这人外号叫耗子。段导读:说话绕圈子。乙:怎么这么个外号。甲:四害之一,接电话来了,好哇。前些日子消灭四害你没敢出来吧?[④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嗯,我是谁?我是谁你不知道?7乙:那他怎么知道呀!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8[⑤起这样一个名字有什么用意?]乙:是够啰唆的。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⑥“她是女的”一句有怎样的讽刺效果?]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段导读:作者采取夸张的写法,把一个啰唆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甲:你别搞错了。嘚儿啷……你们几位怎么回事?等着打电话?乙:可不是嘛。甲:哎呀,你们到别的地方打行不行?坐电车三站,那边还有个公用电话,我这还早着呢!我这要四个钟头差不多。9[⑦这些语言讽刺了哪些人?]乙:好家伙!他全包了。甲:喂,小王,我是啰唆呀!乙:甭提这名了。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6③约人看戏这点儿小事,本来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问题,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这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就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7④这两句话运用了讽刺手法,揭露了那些不讲文明,不分地点场合乱叫别人外号的坏习气,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乱给别人起外号。8⑤以“啰唆”命名,增强语言的幽默感,突出了对文中打电话人的讽刺意味。⑥明知故说,突出了啰唆的特点,增强了讽刺性。9⑦这里用讽刺、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那些缺少公德、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人。乙:废话。甲:讨论吗?……不讨论。10乙:人家没事。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⑧说这么详细有什么用意?]11乙:他在这报账呢!段导读: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唆者说话的啰唆表现得淋漓尽致。甲:什么戏呀?你猜猜?乙:怎么又让别人猜。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乙:对了?12甲:不——对。乙:不对你乐什么呀?甲:真猜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看看吧,好极了。腔调美着呢,其中有一段我可喜欢了,就那段,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弯又多……段导读:介绍歌剧,唱片段,他可真会浪费时间。甲:小王,你看我表情怎么样?13乙:那怎么看得着!甲:什么?没听见?[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小王真的没听见吗?]还没吃饭呀?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14乙:还行,挺照顾人。甲:长安大戏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乙:尽是废话!甲:下车之后你往对面走,从西边数第三个电线杆子,我在那儿等你。七点一刻开演,我七点等你。七点钟。15甲:哎,小王,你别来了。乙:怎么不来啦?甲:现在都八点半了。[⑩这个结尾有什么含义?]1011⑧打电话说了半天才说到正事,突出了他的啰唆、缺少公德、只顾自己。1213⑨小王听见了,她是假装的。说明小王明显地厌烦了他的啰唆,不想听他的电话了。1415⑩这是本文的结尾,也是整个故事的结尾,是故事的最高潮部分。这句话深刻地讽刺了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啰唆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段导读:话唠叨够了,事儿也耽误了。这啰唆真是害人又害己。第二部分(从“那位也是这么一点儿事”到结束):写一位叫啰唆的人为约朋友看戏这么一点儿事打了两个多小时电话。1.一个挂钟。2.相声《打电话》片段。一谈话导入,揭示题目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2.板书课文题目:打电话。3.谈打电话。(1)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儿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3)模拟计时表演。(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老师计时。)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扫除生字新词障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提醒:“呃”读作è。“耗子”读作hàozi。“啰唆”读作luōsuō。“嘚儿啷”读作dēerlānɡ。(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2.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个人,竞赛读。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儿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乙:是够啰唆的。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乙:废话。甲:讨论吗?……不讨论。乙:人家没事。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乙:他在这报账呢!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唆者说话时的啰唆表现得淋漓尽致。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4.集体推荐两个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老师计时。小结板书:啰唆、耗时、误事。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6.小结:说话太啰唆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相声片段浏览,体会相声的语言特点。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3.老师小结: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播放相声《打电话》,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1.这篇课文是以相声的形式展示的,因此,教师若能认真地研究相声的特点,以轻松幽默的话语讲解,学生感悟一定会很深。2.相声是学生新接触到的语言形式,因此比较新鲜。这是一个对口相声,在读的时候,让学生同桌对读,并且让读得好的同桌进行表演,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打电话唆、耗时、误事简练、得体、明白相声的传承。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就开始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20世纪20年代,“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模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相声艺术是地道的北京“土特产”,老艺人们都说它是由八角鼓脱颖而出的。早年,演八角鼓的著名丑角张三禄,能即兴编词,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落俗套,颇受欢迎。但他性格古怪,不易搭班,受人排挤,乃愤而撂地,即以说学逗唱卖艺,但他不再称八角鼓,乃改称相声。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后来继之而起的是朱绍文,艺名“穷不怕”。原是京剧丑角,后在天桥以白土子“画锅”(画个大圈当演艺场)说单口相声,较一般艺人知识渊博,思路敏捷,能即兴抓哏,俗不伤雅,为妇孺所共赏。他的演出是“说文解字”性的,表演时,地下放个小布袋,内装白土子,他左手打着“玉子”(唱太平歌词用的两块小竹板,有说是“穷家门”的玩意儿,为朱洪武御赐之物,故谐其音称为“玉子”),右手用白土子往地上画字,边画、边说、边唱,常演的节目有《字象》《拆十字》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声普及很快,成为我国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被称为“文艺战争线上的轻骑兵”。以侯宝林、常宝坤、马季为代表的相声艺人积极整理、改编传统段子,创作新曲目。侯宝林改编、演出的曲目有《改行》《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关公战秦琼》《空城计》《阴阳五行》等。现代题材曲目有《夜行记》《百分迷》《离婚前奏曲》《种子迷》《醉酒》等。常宝坤编演的新曲目有《新灯谜》《思想问题》等。马季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曲目,创作、演出的相声作品达100多个,《登山英雄赞》《画像》等影响较大。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绍文,而对相声发展贡献最大的则是张寿臣。中国相声自从有了张寿臣先生,格调升高了,地位提高了,用句时髦的话说,开始和文化接轨了。但说到历史,就不得不提三个人——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是平民艺术家,他的相声带有强烈的市民性,嘲弄神圣,启发明志。相对于马三立,侯宝林的相声更讲求文化品位,唤醒人们认识社会,以人为本。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与前两位大师又有不同,他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
本文标题:13打电话五年级下册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2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