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九章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危机
第一节、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剩余价值来源于资本,而资本则由货币转化而来。(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一定就是资本。当货币用于剥削工人并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货币的来源:个人储蓄;借贷;赠与;中奖等,其中借贷是主要渠道。(二)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第六章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第一节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其次,流通的目的不同。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其它商品与服务。资本流通的目的则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再次,流通的内容不同货币的流通内容是G-W-G,资本的流通内容为G-W-G′(G+△G)最后,运动限度的不同。货币一般在消费过程中结束运动,而资本则可以无限运动。首先,定义不同。货币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则是用于剥削工人并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马克思把G-W-G′公式称为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从形式上是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相矛盾的。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②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①剩余价值不能直接从流通中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要有人身自由,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他能自由地处置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力的所有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历史的道德的要素。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动画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价值增值的秘密不在于资本家在流通领域对劳动力商品的购买,而在于生产领域对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在这里,劳动力的买和卖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价值规律并没有被破坏。3、资本主义工资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有价格。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雇用和被雇用的关系。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不断提高,但需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就是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就是工人用所得到的名义工资额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所谓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价值(v+m)中,工资同利润相比较所占的份额,也叫比较工资。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具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归劳动者所有。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剩余价值的来源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二、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变资本(一)资本的本质资本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形成的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CConstantcapital)。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机器、厂房、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只能转移其价值,只能变换其存在的物质形式,而不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这一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2、可变资本(VVariablecapital)。可变资本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3、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①这个学说科学地证明,剩余价值并不是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带来的,而只是其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带来的。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②这个学说,对于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及说明资本有机构成、利润和利润率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剩余价值率是衡量剥削程度的指标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m′)=——————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率=——————=————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劳动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2、工作日的延长会遇到工作日的最高界限的限制。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生理界限。第二,道德的界限。3、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状况。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已定(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第四节资本积累一、资本积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二、资本积累的动因①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贪欲,是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②竞争规律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剩余价值分割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2)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三、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4)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5)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6)预付资本的总量。四、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实质是扩大生产规模,并进一步无偿占有工人的无酬劳动。1、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不断增大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五、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2、资本集中所谓资本集中是将分散的、独立的单个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大资本并吞中小资本;二是通过信用机构组成股份公司,将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资本。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区别:①在于资本积聚是以积累为基础的,因而单个资本的增长能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量,但积聚的规模受积累的限制,靠它来增大单个资本的量,速度比较缓慢;两者的联系是:②资本集中则能促进资本积聚。①资本积聚有利于加快资本集中;②资本集中是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来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但可以使个别资本在短期内迅速扩大。③资本集中在加速资本积聚的同时,不仅会使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而且会使整个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导致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以至绝对减少。六、资本积累的后果(1)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2)相对人口过剩1、所谓相对人口过剩,就是指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家对它的需要,即这些人口相对于资本家的需要来说,是过剩了。2、造成过剩人口的原因①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原有资本有机构成,追加资本只能吸收较少的劳动力;②原有资本更新时,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会绝对地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出现所谓“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③资本主义生产的机械化,使工人不用很强的体力就可胜任繁重的工作,妇女和儿童得以进入工厂工作,这使劳动力的供给大大增加;④竞争使部分中小资本家破产沦为雇佣工人;⑤大批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不断涌入劳动力市场,变为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雇佣劳动者。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①流动的过剩人口。②潜在的过剩人口。③停滞的过剩人口。一、资本循环(一)定义::所谓资本循环,就是单个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二)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WAPm...P...w′G′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G第五节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WAPm...P...w′G′G(三)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四)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G——W…P…W′——G′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商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五)三个循环形式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1、必须保持资本的三种职能空间上并存。2、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时间上继起。3、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二、资本周转(一)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1、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周转。(二)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1、资本的周转时间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就是资本的周转时间,它等于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2、资本的周转次数衡量和比较各个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时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来表示。资本的周转速度计算公式为:uUn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一年资本周转次数(三)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1)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就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一般包括劳动期间和非劳动时间。①劳动时间。②非劳动时间。一是自然力独立作用时间。二是生产过程有规则的中断时间。三是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2)资本的流通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就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购买时间即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所需要的时间.售卖时间指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所需要的时间。资本流通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第一,距离市场的远近。第二,交通通讯的条件。第三,市场供求的状况。2、生产资本的构成根据资本不同构成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又可以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形式存在的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表一、聚脂切片生产成本构成(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①划分的依据不同。②划分的意义不同。③各自的物质内涵不同。厂房、机器、设备固定资本不变资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4)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①固定资本的损耗程度。②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折旧基金=平均使用年限固定资本原值平均使用年限固定资本原值(5)折旧、折旧费、折旧基金、折旧率固定资本年折旧费=折旧率=固定资本原值折旧费第六节剩余价值分割一、平均利润的形成(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如果用K代表成本价格,那么,原来的商品价值公式W=c+v+m便转化为W=K+m。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2)、利润和剩余价值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如果用p代表利润,则商品价值表现为成本价格+利润,即W=c+v+m=K+m=K+p。(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公式为:vmm/2、利润率是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vcpvcmp/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③资本的周转速度。④不变资本的节约。⑤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投入,引起各部门商品的供求失衡以及价格的变动,结果使各部门之间不同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用公式表示为: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用公式表示为:社会总资本剩余价值总额平均利润率2、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1、平均利润率3、如何认识平均利润理论①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平均利润也不是各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只是表明一种趋势,不能认为是利润的绝对平均化。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四)、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生产价格所谓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用公式表示便是pkwp表示平均利润3、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售,并不违反或否定价值规律。从个别部门看,尽管一些部门所得到的平均
本文标题:第九章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危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