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熊住山洞(大班语言教案)大班早期阅读:小熊住山洞一、活动背景:幼儿最喜欢看图书,听故事,故事启迪幼儿的智慧。《小熊住山洞》是一篇拟人化故事。小熊为了留住美丽的树林,情愿住在山洞里,这种美好的情感为幼儿共识。如今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为让幼儿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的地球,我选择了这个故事,又因我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汉字的敏感度较高,故设计了本活动。二、活动目标:1、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产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2、能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尝试阅读故事全文。三、活动准备:图书一本、童话内容人手一份、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砍等)四、活动过程:一、出示巨型图书,引发幼儿阅读兴趣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书,看看这本书和你们平时看的书有什么不一样?幼:这本书很大;这本书是老师自己做的;师:这是一本老师自己做的巨型图书,书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幼:小熊住山洞师:你们想知道这本书里讲了些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二、集体看图书,理解内容1、师:第一页上告诉了你小熊一家住在什么地方?(出示字卡:住、山洞)师:如果你一直住在山洞里,你会觉得怎么样?幼1:很没劲;幼2:如果我一直住在山洞里,山洞里很潮湿,我会生病的。幼3:晚上天很黑,我会害怕的-----师:你愿意住在山洞里吗?幼:不愿意。师:小熊一家也不愿意,它们会有什么愿望?幼1:他们想搬家;幼2:他们想盖新房了。此处,引出小熊一家想盖新房的愿望,为后面的阅读埋下伏笔]2、师:我们来看第二页,小熊他们有了这个愿望,那么,熊爷爷会对小熊说什么?(出示字卡:砍)幼1:小熊,我们一起造新房吧;幼2:小熊,我们砍树造一间大大的木房吧;师:听,熊爷爷到底说了什么?师:猜猜小熊听了爷爷的话会怎么做?幼1:小熊说:“爷爷,我们不能砍树,树砍掉了,会发大水的。幼2:小熊没有去砍树,去找朋友借房子住。幼3:我认为他会去砍树的,因为不能老借别人的住,要有自己的新房才好。3、师:你们猜对了吗?我们接着往下看:听了爷爷的话,小熊走进树林,它看到什么季节的树林?(出示字卡:春天)春天的树林是怎么样的?请你用好听得话来说说。幼1:春天,树林里的树都发芽了。幼2:小树在春天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幼3:春天的树林真美,小树长出了绿绿的嫩牙,象小树的两只小眼睛。师:那你们猜猜到了夏天、秋天、冬天树上会有哪些变化?(出示字卡:夏天、秋天、冬天)幼1:夏天到了,叶子变成深绿的,人们都来乘凉;夏天的树林很阴凉,小动物们都来做游戏了。幼2:秋天,树上会结果,红的黄的真好看;秋天,树上的叶子都落了,象蝴蝶在空中飞舞。幼3:冬天,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师:是发生了这些变化吗?我们来一边看一边听。听听录音机里是怎么讲述这四幅图的。我们也来学着用优美的语句讲讲春夏秋冬树林发生的变化,好吗?师:春夏秋冬的景色真美,小熊每个季节走进树林看到的是不同的美景,它最后会怎么做?(出示字卡:舍不得)幼:小熊舍不得砍树。4、师:这副图告诉你,小熊仍住在哪里?幼:小熊仍然住在山洞里。师:一年又一年,小熊没有砍树造房子,还是高高兴兴地住在山洞里,为什么现在还高兴地住在山洞里?幼1:小熊住在山洞里看到树林很美。幼2:小熊没砍掉树,留住了树林,他心里很高兴。师:那,小动物们对小熊的做法会有什么表示呢?幼1:小动物们来谢谢小熊。幼2:小动物们请小熊住到他们家去。幼3:小动物们帮小熊造砖房。5、师:我们一起来看第八页: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幼:小动物们给小熊送来了鲜花。师:它们为什么这么做?幼1:因为树林也是小动物们的家,所以要送鲜花来感谢他。师:它们会对小熊说什么?(听录音)(出示字卡:感激)三、拼字卡,全文阅读1、师:我们一起看懂了这本书,现在重新来看一遍,边看边想想这书讲了什么?看懂了吗?在请小朋友根据刚才讲的故事以及认识的字宝宝,来试着把“小熊住山洞”的字卡拼成一个故事。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先拼好的小朋友可以轻轻地阅读。3、集体阅读4、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四、产生爱大自然的情感师:小熊为了留住美丽的大自然景色、留住小动物的家,情愿住在山洞里,那我们能为自己的家园做些什么呢?幼1:多种树,多种花草,我们的家园会更美。幼2:不乱扔垃圾,看到别人扔垃圾要指出来。幼3:垃圾要归类,河水要保持清洁,蚊子就少了。师:如果我们象故事中的小动物一样热爱自己的家园,那我们的地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五、活动评价本活动不仅是一个语言活动,它同时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在师生的共同阅读理解中,又让幼儿提高了环保意识,它以早期阅读为引线,整合了语言与科学。在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形式的采用上,都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积极尝试。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及新型的对话式师生关系,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愉快的状态,参与性极强。
本文标题:大班语言小熊住山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8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