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杨楼一中李森题解“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作者简介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晓菲14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英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白驹过隙()蓦然()积攒()絮语()安恬()樯橹()惆怅()徜徉()摒弃()迸溅()穹隆()弹指()撷取()呜咽()犀利()骤然()jū,xìmòzǎnxùtiánqiángchóuchàngbìngbèngqióngtánxiéyèxīzhòuchángyáng湖光塔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13岁:到北大读书。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梦想自信际遇回顾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讨论:1、“我”看到图书馆时为什么会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2、“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和“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怎么理解?4、上铺的女孩为什么哭?“我”当时有没有理解她的心情?为什么?5、北大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怎样的门?1、北大的图书馆有400多万册的藏书,要全部看完几乎是不可能的,自己在图书馆面前显得很渺小。2、发一个誓言很容易,但要实现自己的誓言则要付出惊人的努力,一个誓言和象征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比较起来显得多么轻微。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我在母校的培育下,刻苦学习,成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4、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难过。没有理解。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佼佼者,根本无法体会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觉,下面也谈到“我似乎也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5、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生的全新世界。思考:1、北大的人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2、北大的教风、学风如何?3、作者对北大是如何评价的?4、第十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如何理解的?北大人学生老师专注、敏感、纯洁、机智、犀利生机勃勃、清新自由风格各异做人诚恳,严谨治学铸就特质怎么理解:“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句话?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没有自信,觉得渺小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自信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情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肖像品质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绝望”开始“进行探寻”,逐渐变得“沉静、愉悦、安详”“真理之光”为学生打开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四个“开始”,三个“渴望”“专注而入迷”“高声争论”“绅士风度”“谈笑风生”“敏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9)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小组交流:1、“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3、这部分中哪句话与作者的誓言相照应?4、说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如何理解?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说明我与北大已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小结: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金钥匙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文章特色:1、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2、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3、时空交替。(第4段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练习:说明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1)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2)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3)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4)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反问拟人排比比喻努力吧,同学们!
本文标题: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1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