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经济危机下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分析
经济危机下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分析摘要:2009年4月2日,美国财政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放宽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这意味着允许金融机构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定价,而自行定价的依据则是金融机构认为合理的估价模型。4月9日,FASB正式公布了市价入账新会计准则,至此,在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备受关注甚至被推向风口浪尖的公允价值终于有了一个结论。据称,4月2日当天,由于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松动,美国银行业指数最高涨幅曾一度达到6.1%,更有证券分析师认为公允价值的这一调整能使金融企业账面利润净增加20%以上。本文无意于公允价值的这一变动对此次经济危机影响的预测分析,而是着眼于在公允价值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与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以及市场的有效性与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分析。关键字:公允价值有效性市场有效性经济危机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及其他几种计量属性的比较我国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列示了以下五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是一种最古老的计量属性,在历史成本下,资产的账面价值始终反映的是最初价值(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等仍是以最初价格为基础确定的),而负债也是以历史的金额持续计量,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然而历史成本的缺点在于市场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即使资产负债最初的价格是公允的,其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市场条件的变化变的不公允,不能反映相关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由会计自身造成的“信息失真”,而“真实”是会计以及会计信息的灵魂和生命,为了弥补这一显著缺陷,产生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四种计量属性。在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与现值的比较中,公允价值有其明显的优点,重置成本可靠使用的一个前提是“能够取得同样一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这在当前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种类繁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可变现净值与现值在计量过程中正好相反,前者是用现在的价值估计未来的价值,后者是用未来的价值估计现在的价值,尤其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和折现率而在折现率中又要考虑风险的价值和时间的价值(时间的价值也可以在确定现金流量中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使估计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其真实价值(我们认为未来真实的价值只能在未来确定)。正因为这些原因,公允价值成为与“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二,公允价值的“前世今生”下面说明公允价值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以便结合不同时期对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做出比较分析。1,1961年,公允价值一词由当时任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的MauriceMoonitz提出,他认为由市场确定的价格就是公允的,而公允价值就是由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中的一种。2,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大量金融机构破产案,与此同时,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历史成本开始遭到质疑,公允价值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3,1998年6月,FASB发布FAS133《衍生工具与套期保值活动会计》,其中称“公允价值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4,2000年,FASBNO7中指出“市场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之一是以价格形式传递信息,”说明公允价值的最可靠估计来源于市场。5,2003年6月,FASB开始正式着手制定公允价值准则。6,2004年,FASB相继发布了公允价值(FairvalueMeasurements,即FVW),征求意见稿。7,2006年2月,我国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纳入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初步实现了国际趋同。8,2006年9月,经过三年的准备,FASB正式发布NO157《公允价值计量》9,2007年2月,FASB发布FAS159,其中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允许金融机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多种金融工具和其他特定项目。10,2007年4月2日前,FASB又就下列问题发出征求意见稿:IASB是否也需要制定一份类似于FASB157的单一的公允价值准则。11,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SEC)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共同发表了一份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说明,允许金融机构对市场表现不活跃的资产自选模型、自行定价。12,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紧急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金融机构对相关资产进行重分类,且可以追溯调整至2008年7月1日。13,2008年10月15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决定修改按市价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14,2008年11月15日,G20峰会上达成一下共识:(1)在当前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对各种资产有期是金融资产的估价要保持应有的谨慎。(2)加强“资产负债表外工具”的披露,以提高信息透明度。15,2009年4月9日,FASB正式允许金融机构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自选模型、自行定价。经过以上的列举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一下三个阶段:(1),萌芽及初步产生阶段,这一时期大致为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在此期间,主要是提出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及将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并进行初步的尝试使用。(2),深入研究并最终确立阶段,即2000年到2006年,这时在世界范围内公允价值得到普遍关注,各国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或单一或分散的体现在会计准则体系中(如美国单独出台FASBNO157,IASB和中国则在准则中具体的分散体现)。(3),受到质疑并改变阶段,就是自2007年至今的经济危机中饱受各方争议,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经济危机的“元凶、罪魁”,公允价值在世界范围进行了调整。三,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分析这里我们将对上述公允价值的不同阶段结合不同的经济环境中的市场有效性以及公允价值的定义,分析公允价值的有效性,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一),在第一个发展阶段,整体上看,美国的经济实力领跑资本主义世界,只有成立不久的欧盟经济总量与其接近,美国式的市场经济被认为是世界的标准,其资本市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其会计审计制度也被公认为是最为严格的和有效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怎样计量这些金融商品成为银行家和金融机构最为关心的问题。古老的历史成本,尤其是严格甚至死板的历史属性,显然不能适当反映金融商品的价值,金融机构开始寻求更加公允的机灵属性。此时并没有公允价值的权威的或者正式的官方定义,最早提出“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Moonitz提出了与其相关或者说与公允价值相适合的市场条件:(1)市场交易是足够活跃的,(2)各个交换主体之间的交易是公平的,(3)交易行为是理性的。由于此时的公允价值并没有真正采用而大量推广,公允价值的有效性更多的是针对历史成本的缺陷表现出来的,我们认为:(1)相比历史成本提供的面向过去的、历史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提供的依据市场的、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是更加公允的,(2)公允价值在金额和时间方面反映了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这些,即在反映市场的真实性方面,公允价值是更加有效的市场有效性的不同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允价值有效性的不同公允价值定义的不同(二),第二个阶段,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就是“安然事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说“9·11什么都没有改变,而安然改变了一切”,那么安然改变了什么呢?首先,安然事件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美国的华尔街及其资本市场并非完美如天堂,其次,会计以及审计“经济警察”的形象荡然无存,美国市场遭受了信任危机,再次,安然公司大量金融资产的价值并非其真实价值,市场需要更加有效的计量手段对其加以记录并并真实反映,于是公允价值准则的制定呼之欲出。这一时期,IASB、FASB以及中国等国家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明确的定义:(1),FASB: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2),IASB: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3),中国: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我们发现,尽管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基本上是国际趋同的,共同点要多于差异,而这些共同点说明的就是市场有效性。以上三种定义的共同点分析如下:(1),公允价值的确定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以公允价值属性计量的资产的价格都是市场参与者在交易时所采用的价格。(2),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基本上对称,中国和IASB都直接在定义中表述为“熟悉情况”,FASB中“有序交易”的内涵就包括“在计量日之前做了一段时间的常规市场宣传后进行的交易”,既人们有时间获得足够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3),交易是公平的。IASB和我国的会计准则都明确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的价值,FASB的“有序交易”潜在的表明交易是有秩序的、非强迫的,这一点上也实现了实质趋同。因此,有效的市场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市场,在这种市场中,资产的价格是在市场的基础上确定的,交易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交易是公平进行的。那么这种市场中资产的价值就是其公允价值,也只有在这种市场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才是最为可靠的、有效的。(三),第三个阶段,就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至今,市场对资产价值尤其是金融资产价值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所谓的“死亡螺旋”,既“交易价格下跌—→金融机构计提准备—→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资产的价值也是由市场确定的,但这时的价格是不真实的,市场是有瑕疵的,以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例,FASB中公允价值确定的前提是“在有序的交易中”,而现在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序的,如同“破窗理论”,当市场中有一个人开始抛售金融资产是,其他人也会跟风恐慌性抛售,而缺少更多的理性去思考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不愿低价抛售继续持有资产的人,只能被资产套牢。结果这些金融资产,部分以越来越低的价格维持虚假的流动性,部分则直接丧失了流动性。市场确定的价格因此不再公允,其有效性自然不能完全发挥,此时的公允价值实质上成为了“不公允的价值”,可见,在缺乏有效市场的同时,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冲击。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相比于历史成本当然是一种更加公允的计量属性,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在各自准则中的应用也是恰当的,可是经济危机对公允价值的考验说明,不同的市场有效性对公允价值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诚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属性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在什么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才是有效,或者为了保证公允价值的有效性,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市场条件(比如现在的经济危机中,是创造更有效的市场条件以适应公允价值,还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创造一种比现在的公允价值更加公允的价值),以及如何衡量二者的关系以达到一种平衡,将是复杂而难解的问题。参考文献:1,葛家澍,杜兴强等著,《会计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财会月刊》,2009.13,张敦力,“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的‘元凶’?”,《财务与会计导刊》2009.1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45,王海,“会计拯救美国金融业?”,《南方周末》,2009.5.14学年论文院系经济管理系专业班级会计06k3学生姓名何春森指导教师林志鸿成绩评定
本文标题:经济危机下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