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五人墓碑记复习+素材
复习目标一、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及背景。二、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发、相)、虚词(之、焉、而、以)常见的特殊句式,会准确翻译重点句子。三、积累写作素材,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自学提纲•1、熟读课文,了解文学常识——碑记类,作者•2、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学习要求:•(1)放声朗读,圈画重点,根据课下注释,用心理解识记;•(2)时间:8分钟自学检测(一)文体和作家及背景张溥是()代文学家,字(),号(),江苏苏州人。他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故其读书室名为()。著有《》。他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与以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期。崇祯二年,张溥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并成为领袖。明天如西铭七录斋七录斋集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东林党人魏忠贤“复社”(二)背景天启六年,派爪牙到苏州逮捕,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即位,阉党失败。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魏忠贤周顺昌颜佩韦崇祯“五人之墓”自学检测(二)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2)独五人之皦皦,何也(3)敛赀财以送其行(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5)亦曷故哉(“止”通“只”,不过,仅仅;“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通“资”,钱财)(通“搢”,插。缙绅,指一般做官的人)(通“何”,疑问代词,什么)词类活用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疾病而死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缇骑按剑而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不能容于远近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名作动,修墓)(名作动患疾病)(名作动,走上前)(名作动,做巡抚)(名作动作记)(动词的使动,使-----倒下)(名作动,用盒子装)形作名,远近的百姓名作状,像奴隶一样动词的使动,使------屈身形作名,重大意义古今异义词(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3)吴之民方痛心焉(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古义:痛于心,痛恨今义:极端伤心古义:追究,查办今义:压住古义: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义:金子古:非同寻常今:十分,极(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8)慷慨得志之徒(9)吾社之行为士先者(10)颜色不少变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古义:胸怀大志今义:情绪激昂或不吝啬古义:两个词,行,品行;为,成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古义:脸色今义:色彩特殊句式(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4)不能容于远近(5)激于义而死焉者也。(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8)四海之大,有几人欤(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0)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也”表示判断)(“被”表被动)(“于”表被动)(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小结——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小结•定语后置句的类型(回忆学过的定语后置句,进行分类)•1.中心语+定语+者•2.中心语+之+定语•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合作释疑一词多义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其志士之悲哉而又有剪发杜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动词,拿出)(动词,发动)(动词,抒发)(名词,头发)(动词,射出)一词多义相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凶吉也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动作偏指一方,指毛一鹭动作偏指一方,指屠夫互相一一的丞相、宰相辅佐容貌考察、观看文言虚词之(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4)佯狂不知所之者(5)人皆得以隶使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助词,的。主谓取独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动词,去,往。(代词,指代他们)(指代石碑)文言虚词以(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2)中丞匿于溷藩以免(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6)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连词“而”,表目的。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连词,表修饰。介词,表凭借。介词,用------罪名。介词,因为。文言虚词而(1)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2)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文言虚词焉(1)激于义而死焉(2)去今之墓而葬焉(3)吴之民方痛心焉(4)盘盘焉,囷囷焉(5)或师焉或不焉(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代词,代五义士)(代词,代五义士)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兼词,于此,在这里)小结:翻译请注意•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标准——信(字字落实)•达(句句通顺)•雅•翻译方法:留删换调补贯请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句句通畅调补贯达标测试•圈出得分点并翻译句子:•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3分)•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3分)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3分)•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分)生死价值观•1.找出文中关键句,学生讨论阐发,言之成理既可。•“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重点句)•“独五人之曒曒”•“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突出五人之曒曒)•“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死后的意义)•2.生死•孟子“舍身取义”、“所欲有胜于生”•荀子:“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欧阳修“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王粲:“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中国人的生死观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其二是有一种重死轻生的观念。写作素材积累•《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五义士义薄云天,光耀古今,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思考。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素材挖掘并运用到相关作文中去。•素材一•敢怒敢言,是五义士的本色;临危不惧,是五义士的风采。正是“义”,使草野之人的形象气壮山河,势压群峰;正是“义”,承载着重于社稷的匹夫之责。•历史是天平,人心是砝码,“义”便是天平中最沉的一端。•写作应用:•1、正义存天地•2、责任•3、平凡与不平凡•4、人心的力量•5、英雄气概•6、不畏强暴等•素材二•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写作应用:•1、生命的价值•2、生与死•3、铭记与忘记•4、记忆•5、普通与崇高等•素材三•“立功、立德、立言”,人不管处于什么角色,总应给社会留下点什么,才会有“生”的意义。“五义士”,尽管是草野之人,但能“激于义而死”,同样要史册上留下了不可可磨灭的功绩。•写作应用:•1、有意义地活•2、人生的思考•3、个人与社会•4、历史的回声•5、位置与价值等
本文标题:五人墓碑记复习+素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2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