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2.具有较深的现代教育理论或教育管理的基础理论;能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教育管理时间中存在的问题;善于总结教育教学一2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3.具有健康的体魄。二、学制基本学制为2.5-3年。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三、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60学时3学分基础外国语课90学时3学分教育学原理60学时3学分教育心理学60学时3学分2.非学位课(6学分)现代教育技术60学时3学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60学时3学分(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教育管理学60学时3学分教育统计与测量60学时3学分基础教育改革研究60学时3学分管理心理学60学时3学分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教育法学40学时2学分教育评价40学时2学分教育经济学40学时2学分德育理论与实践40学时2学分青少年心理学40学时2学分(三)必修环节(2学分)1.开题报告20学时1学分2.文献阅读20学时1学分五、考核要求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六、学位论文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1.论文选题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应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与管理现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开题报告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实行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具体确定开题报告时间,但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应少于半年。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3.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论文答辩应有详细的纪录。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不授予学位。具体请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七、教学实践采取分散实践和集体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坚持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教育理论与学科前沿相互渗透的原则,结合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学校组织教育见习、学术报告等教学实践活动;教育硕士研究生本人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进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根据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实践内容不断进行更新。八、专业课程内容简介--------------------教育管理学--------------------课程名称:教育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3考试形式:开卷内容简介:本课程从宏观与微观交融的视角综合研讨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动态与趋势,教育制度与体制,教育管理组织机构、教育计划、教育决策、教育督导、教育人事管理、教育财务管理、教育建筑管理、教学管理等领域的核心与热点问题。通过教育管理案例的研讨,使学员理解相关理论与知识,提升教育管理的实践能力。主要教材:1.杨颖秀:《教育管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考书目(文献):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吴志宏:《教育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名称: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3考试形式:开卷内容简介:本课程是教育科学学院的通修课程。教育统计学是把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育问题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数据整理、分析、解释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从数量方面研究教育现象特征、探讨教育规律、进行有关决策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管理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时,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推断的方法。主要教材:1.王景英:《教育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参考书目(文献):1.王孝玲:《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研究--------------------课程名称: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4考试形式:开卷笔试、撰写论文内容简介: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员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局与趋势,认识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和规律,掌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与方法,增强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意识与开拓创新能力。本课程要着重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等理论问题及相关的实施策略。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观念的变革;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基础教育学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基础教育投资的机制、水平与效益;基础教育法制建设;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基础教育队伍的建设;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等。主要教材:1.洪俊:《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内部教材)。参考书目(文献):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颁发。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30日。4.陈敬朴:《基础教育矛盾与对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5.陈敬朴:《基础教育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李文长:《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7.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新视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管理心理学--------------------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3考试形式:期末开卷,平时闭卷考试内容简介:本课程为心理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各种传统和现代组织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及有关的研究方法,掌握个体、团体、组织各层次的激励行为特征以及所蕴涵的心理规律。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要求学生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其应用技能,提高其专业素养水平。主要教材:1.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参考书目(文献):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卢盛忠:《管理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赫尔雷格:《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教育法学--------------------课程名称:教育法学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0学分:2学分开课学期:第四学期考试形式:开卷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教育法的制定、教育法的实施、教育法的监督、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现行教育法律的主要内容等知识。通过大量的案例、判例的分析,提高学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教的能力。主要教材:1.杨颖秀:教育法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文献):1.劳凯声: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郑良信:教育法学通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3.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孙国华等: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杨颖秀:教育政策法规专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教育评价--------------------课程名称:教育评价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开课学期:4考试形式:开卷内容简介:本课程是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学生测评即学生测量与评价,根据教育测量学和教育评价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测量并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变化的特点及水平,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学生测评的目标、类型、原则等基本理论,初步掌握测评工具编拟和质量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学会对测评结果的科学解释等;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测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时,密切联系目前学生测评实际,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主要教材: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考书目(文献):1.郑日昌编著:《心理测量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顾海根编著:《学校心理测量学》,西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戴海奇,等:《心理与教育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王汉澜主编:《教育测量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教育经济学--------------------课程名称:教育经济学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开课学期:2考试形式:开卷内容简介:本课程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拟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引导研究生深入探讨教育领域中的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开拓他们的学术视野,形成学术观点,提高其研究的能力。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教育与就业、教育投资与教育财政体制、教育成本、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与收入分配以及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流派和最新研究进展等。主要教材: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参考书目(文献):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美]E•科恩著,王玉昆等译:《教育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4.厉以宁主编:《教育的社会效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美]MartinCarnoy编著,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刘玲玲编著:《公共财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美]N.GregoryMankin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三联书店,2003年版。--------------------德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名称:德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开课学期:4考试形式:开卷内容简介:本课是教育学原理专业的方向课之一,主要从德育理性及实践反思的相互结合上深化对德育的研究。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德育基本问题辨析;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的理性把握;德育与人的个性发展;当代德育偏失的探源与矫正策略;道德价值取向的内在矛盾与德育应有的实践理性;当代德育改革与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选择;教学的教育性及其实现的一般策略;教育爱的伦理意义与教育价值;网络社会与学校德育选择;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德育中的道德理解研究;中外德育的文化比较等。目的在于深化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解决、反思批判、研究创新能力。主要教材: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黄
本文标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7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