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解读。以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广泛的共识。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一)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经济增长。它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或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仅仅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这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2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如果GDP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这对我国的能源形势形成很大压力。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二者占能源总消耗的90%。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中比重最大,尽管我国目前的煤炭探明储量还可以开采上百年,但是,煤炭的高污染引起的过高的环境成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导致对环境压力要求必须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煤炭使用的技术创新。石油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仅次于煤炭,但是我国相对不足的石油储备和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形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这种矛盾引起的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度加大,不仅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际石3油价格影响的程度,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过高的能源消耗引起的高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忍受环境质量差的限度不断降低。过去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也越来越难被人们接受。因此,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日益彰显的背景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很难为继。(三)国际金融危机对粗放式经济增长提出巨大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冲击表面上是通过外贸的渠道影响了我国与进出口相关的实体经济。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这种冲击主要是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的冲击。粗放式经济增长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这种增长方式所走的一条产品便宜路线。而产品便宜是由于劳动力便宜、资源便宜、环境便宜决定的。因此,这种路线走起来很被动,一方面劳动力便宜、资源便宜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资源的价格都会提高,目前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拐点;另一方面会有劳动力、资源更便宜的国家会与我们竞争,而且我们在这种竞争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甚至是在下降。(2)这种增长方式所走的另一条产业链低端的路线,即附加值很低,没有核心的生产、核心的技术,没有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创意,没有后面的售后服务等等,挣的中间的加工层面的,仅仅是加工层面很少的利4润。(3)这种增长方式所走的还有一条路线是过度依赖外需。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冲突,特别是我国不断强大的背景下,这种局面会使我们陷入日益突出的矛盾中。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挑战集中于这几个特点上。产品便宜引起的外贸摩擦越来越多;产业链的低端使面临着制造业大国带来的冲突,如现在世界市场上的许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中国制造实现的利润却很低;过度依赖外需随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需求的调整变成对我国的制约。总之,我国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在目前的形势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了,而这种不适应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应该转变的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果不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更大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的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经济发展经历中,加快经济增长始终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期间虽然有些政治路线斗争的干扰,但是,中国人近百年因落后而挨打的记忆,成为赶超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因此,谋求经济增长几乎贯穿了新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当然,各个阶段选择的经济增长5方式有些不同。(一)1949—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道路上基本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选择一是受技术约束而不得不作出的。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仅是中国丧失了发生工业革命的机会,特别是因此拉开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差距。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在100年间受尽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欺凌。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具有的现代工业的比重只有7.9%,许多工业品都冠以一个“洋”字。这样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走粗放之路。二是从增长的难易程度进行的。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济发展的起点也非常低。在这样的形势下,最容易实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因为相对于技术来说,当时的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自然资源也可以说是“地大物博”,因此,所选择的只能是以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受产业结构影响作出的。建国之初,中国的产业结构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产业占70%,因此,还属于典型的农业国。第三产业很不发达,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更是落后。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实现经济增长只能是粗放的。30年的粗放的经济增长,虽然使中国的经济面貌发生的较大6的变化,不仅建起了一个相对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年均经济增长也超过的6%,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些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做法,使得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非常高。(二)1978年——: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20世纪80年代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后,在初期的拨乱反正时,就强调要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企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1979年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提出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药充分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早在80年代初实际上已经提出。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就十条方针,可以说是重视和尝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开端。以后中央也多次提出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例如1982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二大,即提出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随后在同年底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又提出,“六五”计划要求,产品质量要不断改善,花色品种要适应社会需要,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要有较多的降低,这些方面的要求都比过去高得多。着重于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六五”计划的一7个显著特点。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产品质量差,物质耗费高,经济效益低,是我国生产建设中长期普遍存在的痼疾,目前这个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只有坚决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也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和扩大出口。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严明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健全检查制度、监督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采取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把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途径。”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一次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使用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的概念,具体提出:“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矛盾的焦点是经济活动的效益太低。只有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争取年年有所进步,才能逐步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保证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这8个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讲求产品适销对路,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归根到底,就是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0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又一次专门提出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2.20世纪90年代提出两个“根本转变”1992年,中国掀起了新的一轮追求速度的发展浪潮,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十四大仍然提出:“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认真转好引进先进技术的笑话、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1995年9月,在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谈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时专门讲到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吧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正确处理速度和9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提出,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1996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提出要实现的两个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指出这是未来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3.新世纪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对建国5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通过的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分析我国“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时,认为国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之一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标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0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