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组的号考生。此次说课的题目是生长素的发现。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生长素的发现以及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其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另外教材结合了相当多的科学史实,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科学本质的较好素材。(根据近十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本考点几乎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其中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生理作用等更是考查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本考点的考查,更多的是将试题置于实验探究的背景条件下,运用读图分析等形式,既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作用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视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新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学情分析)那再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我面对的是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并且通过之前的学习也已经初步学会了比较、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生长素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的,同时我们的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不强,不知道该如何探究。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做好各项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在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习者的分析,结合维果茨基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的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植物向性运动的现象,能够准确清晰地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而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小组交流依据提出的问题建立科学而具体的假设,并且能够简单假设一些实验方案。那至于情感目标方面,学生能够养成科学探索精神和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且能够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实验和一定思维相结合。(教学重难点)那根据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参考新课程标准和生物学科指导意见,我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制定为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而生长素发现过程这一内容中涉及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比较复杂,依据学生现有的科研能力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这一内容设定为本堂课的难点。(教法分析)所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将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法。那么学生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进激发探究欲望,激活旧知,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逻辑推理、层层深入、探究问题,逐步建构新知,增强学生对本课内容,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那参考STS教学模式,我是这样安排我的教学过程的。(导入)首先生长素环节,我将以学生右手模拟幼苗,以老师模拟太阳这样一个小游戏为情景,引出向光性这个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幼苗向光运动,是为什么会向光运动呢。那么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之中,就进入了本堂课的新知探索环节。(新课)在本环节我主要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按照科学发现的先后顺序相继呈现达尔文、拜尔,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在这个实验中又将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实验探究一:引起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外因是什么?在进入实验探究之前我将提前培养好的玉米芽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同时我介绍胚芽鞘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疑“我们在解释现象的时候常从外因和内因分析,那么大家认为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外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实验一,通过呈现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得出实验结果“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实验探究二:胚芽鞘向光性生长和哪部分有关?“外因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那么内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个问题,请学生做出假设,引起矛盾。接着请学生参考探究实验一尝试设计这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评价后我呈现出真实的实验动画。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胚芽鞘向光生长与尖端有关。”实验探究三: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哪里?通过这两个实验,结合内因和外因,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外因单侧光直接作用于内因尖端,及时得出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此时我及时向学生强调:这只是一个假设,正确与否需要实验来验证。这样就进入了探究实验三“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哪里”,这部分接下来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探究一相同,就不再赘述。实验探究四:尖端接受光刺激后如何引起下侧弯曲?在完成对三个实验的探究后,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所学内容,提出新的问题:尖端接受光刺激后如何引起下侧弯曲?让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然后做出评价,从而引出达尔文的假设和詹森、拜尔的实验。实验探究五:温特的实验通过总结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然后我提出“这种影响到底是不是化学物质?”引起学生思考,并引出温特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完成该部分的教学内容。至此,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就得到了生长素这个物质,那学生呢就对生长素有了大致的了解,并由此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就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而情感目标也得到了落实。最后是总结应用环节,1946年,科学家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同时引出植物激素的概念。同时我将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汇总出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并绘制概念图,并由我和学生进行共同的评价,接着我会呈现一些常识性练习,请学生来解释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渗透了STS教学的同时也很好的检测了学生在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目标达成情况,而情感目标方面我将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日后表现来判定。(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应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板书设计)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修三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0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