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一轮复习提纲——专题三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1)(2)(3)2.经济上:(1)(2)意义:巩固人民政权全国基本解放(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开展土地改革(1950—1952底)(强调: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还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为经济建设创造了基础(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1.思想上:内容:2.经济上:3.政治上:“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1953—1957)(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制定(1953)1954年宪法(三)社会主义改造1.内容:2.实质:3.意义:4.局限:小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1)基础的奠定: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取得和平的环境。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2)路线、计划指导,法律保证: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政治上:1954年宪法(3)途径:三大改造。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底至1966年)━曲折发展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年)2.中共“八大”(1956年)①主要内容:——②意义: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概况:③影响:A.B.C.4.调整:是一次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而公)“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原因)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连续三年(1959━1961)的严重经济困难1960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劫难1.原因:2.表现:——3.周恩来和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1)(2)“左”倾错误膨胀周恩来整顿经济(1971—1973)(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2.主要内容:(1)路线:(2)转移:(3)决定:(4)3.历史意义:(1)(2)(3)(4)1978年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形成了邓核心伟大转折历史性转变开辟道路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景内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中国近代历史的三次巨变巨变结果任务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①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②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起步:A原因:B内容:(概念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C意义:农村的经济改革人民公社的弊端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变革调动推动改变◆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城市的改革①基本任务:②中心环节:③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A.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B.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D.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原因:历史;现实;内容:立足点:2.过程:①②③④3.格局:4.特点:5.意义;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海南1988)开放沿海城市14个(1984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开放内地城市由沿海到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作探究: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①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④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历史性的跨越1.思想基础:(1)背景:(2)谈话内容:(3)意义;2.物质条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决策制定:主要内容:2.理论创新:(1)(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三个有利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年春)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中共十四大(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中共十五大(1997年)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一轮复习提纲——专题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2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