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之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
第十二讲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12.1从“差一点”和“大星期天”说起•一、“语言的认知分析”的概念•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解释,“语言的认知分析”主要就是从人的心理感知角度来分析语言现象。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说话人说一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使得他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听话人听到一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使得他这样理解而不是那样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解释语言现象就是“语言的认知分析”•二、举例具体说明“语言的认知分析”•例一:“差一点”•例二:“大+时间名词(怎么样∕别怎么样)”例一“差一点”不企望发生的事情:(1)a.差一点打破了(没打破)b.差一点离婚了(没离婚)c.差一点打败了(没打败)•(形式肯定,意义否定)企望发生的事情:(2)a.差一点及格了(没及格)b.差一点中奖了(没中奖)c.差一点赶上了(没赶上)•(形式肯定,意义否定)=a.差一点没打破(没打破)=b.差一点没离婚(没离婚)=c.差一点没打败(没打败)•(形式否定,意义否定)≠a.差一点没及格(及格了)≠b.差一点没中奖(中奖了)≠c.差一点没赶上(赶上了)(形式否定,意义肯定)例二“大+时间名词”•(一)汉语中能进入“大+时间名词(的)”的格式的时间名词•1、表示节日的时间名词。但是,表非中国传统节日或不休假的节日不能进入此格式。•2、表示年、月、日、星期的时间名词。但是,表顺序的如“今年”不能进入;表基数的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如“大初一的(限正月)”“*大初七的”•3、表示一年中季节、气候的时间名词。但是,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如“大夏天的”“*大春天的”•4、表示一天中时点或时段的时间名词。“时点”都不能进入这个格式,如“*大八点的”。“时段”则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如“大清早的”“*大上午的”•→上面可以成立的格式中,有些好像可以用“特殊或重要的时间”来解释,但全面地看显然不是。(二)从“大+时间名词”的后续句来考察其用法上的特点。•1、一种是反说,即否定做某事。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否定,二是反问否定。例如:•(7)a1.大过年的,别老忙工作了!•a2.大晚上的,别往外跑了!•b1.大清早的,你就出门了?•b2.大星期天的,你还加班?•2、另一种是顺说,即肯定做某事。也是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肯定,二是反问肯定。例如:•(8)a1.大冷天的,就在家呆着吧!•a2.大中午的,找地方迷糊一会吧!•b1.大半夜的,你还不睡觉?•b2.大星期天的,还不带孩子去公园玩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句子中的意思,即否定或肯定做的事情,往往是不能反过来说的。也就是说例(7)中的后续句不能是肯定做某事,例(8)中的后续句不能是否定做某事。这就说明格式能否成立与后续句所表达的在这个时间里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事情也有关系。三、综合上面两个角度来考察“不+时间名词”在用法上的特点。•1、从“大+时间名词”本身的构成形式来看,其中的时间名词并不表示特殊重要的日子,而往往是不工作及不适合工作(或反过来说是应该休息或适合于休息)的时间,如“过年”“星期天”等。•2、从“大+时间名词”的后续句,即肯定还是否定做什么事的表达内容来看,也不是做什么特殊或重要的事情。归纳起来说,凡肯定的事情往往都与不工作或休息有关(这既包括“睡觉”“不出门”这一类事情,也包括“去公园”“逛商店”这类广义的属于休息的事情);凡否定的事情往往都与工作或休息有关(这既包括“工作”“上班”等事情,也包括“出门”“不睡觉”等广义的属于休息而不休息的事情)。•3、综上所述,“大+时间名词”的用法其实也就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即大致上可以认为是跟中国传统上对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四、小结•1、根据以两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推论,人们在使用某种语言格式的时候或许就总是与心理上对该格式所涉及的事情的喜恶感觉有关。•2、再往上推论,“差一点”和“大+时间名词”都是同一种格式,有的有某个意思而有的没有,或者有的可以说而有的就不能说,这可以说是一种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出,或许语言中有很多肯定和否定、能说和不能说的“不对称现象”,都跟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相关,或者反过来说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感知和体验才是语言中产生各种各样“不对称”结构的真正原因。•3、事实上很多语言现象是很难从句法结构或语义关系等形式的或规则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的,这时就不但需要甚至只能通过深入挖掘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社会认识基础,才可能得到比较合理准确的解释,也才可能得到比较概括抽象的规律。12.2认知语言研究的基本假设和主要目标•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当代语言科学解释人类的语言现象大体上说有两条路子和两种理论前提。一种是形式语言学理论,主要是建立一套形式化的原则和规则系统,试图从语言结构内部寻找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还有一种就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是提出一套心理分析的手段,试图从语言结构外部寻找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正因为二者的基本理论背景是对立的,所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主要也就体现在于形式语言学理论的区别上。概括起来有:•第一,跟形式语言学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第二,跟形式语言学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并不是自足的,句法跟语言的词汇部分、语义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后者甚至更重要。•第三,跟形式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第四,跟形式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和人所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是不明确的。第五,跟形式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还在承认人类认知共通性的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目标•认知语言学的目标概括起来说就是两条:一个当然是“认知性”另一个就是“概括性”。这两条实际可以合起来看,就是对语言现象只有从认知角度才能得到最概括的解释。下面举例来说明这两个目标的意思。•例一,根据认知上的“时间顺序”对不同语句顺序的平行现象作出概括解释。•语言中语句的顺序实际上就跟时间的顺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联系可以表述为: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射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例如•(17)a1.*他把黑板上的字写了。a2.他写字写在黑板上。•b1.他把黑板上的字擦了。b2.*他擦字擦在黑板上。•从时间角度看,两个句子有不同的“预设”:黑板上的字在”擦“这个动作发生之前就已经在黑板上了,而在”写“这个动作发生之后才出现在黑板上,故造成这两个句子能说和不能说的情况刚好相反。例二、根据认知上的”有界/无界“对不同词类表现的平行现象作出概括解释•”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也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一部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体验和认知概念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既然人的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上这种”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当然也就会在语言结构中有所反映。下面分别说说名词、动词、形容词在”有界“和”无界“上的对立。•名词,事物”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中的反映就是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对立,修饰名词的量词有个体量词和非个体量词的对立。•动词,”有界“的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例如”(把鱼)盛碗里“代表的动作,开始盛是动作的起点,鱼到碗里是动作的终点。相反”盛(鱼)“代表的动作没有一个内在的终止点,因而是”无界“的。•形容词,汉语里性质形容词代表的形状在程度上是”无界的,例如“白”,而状态形容词代表的形状在程度上是“有界”的,例如“雪白”•根据有界和“无界”分对立,就可以统一解释例(18)和数量词有关的语法现象。例三,根据认知上的“完形结构”对不同句式的平行现象作出概括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一个句式就可以看作是语言上的一个“完形”,即一个整体结构。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靠划分词类不能解释的语法现象,也就是说与其说句式的整体意义取决于组成部分的意义,不如说组成部分的意义取决于句式的整体意义。例如汉语“在”字句和“给”字句的区别。•顺序原则•包容原则•相邻原则•数量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上述四个原则在意义领域和句子结构的形式领域同时起作用,或者说在意义域起作用的原则也“投射”到形式域,这就是常说的语言结构的“象似性”,这种解释当然是一种十分概括的解释,而且也不能说这不是一种“语法规则”12.3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分析•一、“隐喻”在语言表达和语言分析中的作用。•1、隐喻的概念•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就是“隐喻”。•2、隐喻的类型•(1)传导隐喻•(2)解释性隐喻•(3)构成性隐喻•3、通过隐喻的作用来分析和说明自然语言中的现象。•(1)对”习惯用语“的理解和分析•(2)对”复合词“的理解和分析→”零部件式“和”脚手架式“•(3)对”多义词“的理解和分析→”家族相似“•(4)对”语法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时间顺序的象似原则“和”位置模拟的象似原则“二、”转喻“和汉语的”转指“分析•1、”转喻“和”隐喻“的异同•(1)相同点是二者都是概念形成的手段•(2)不同点a.”隐喻“是两个相似认知模型之间的”投射“,”转喻“是两个相关认知范畴(属于同一认知模型)之间的”过渡“。b.投射是一种突变,过渡是一种渐变。c.隐喻的来源域要具体,转喻的来源域要显著。d.隐喻主要是一种理解手段,转喻主要是一种指代手段。•2、用”转喻分析“处理汉语”的“字结构(X的)的转指问题•(1)“转指”就是用“X的”指称一个人或事物“Y”。从句法角度说,如果“X=VP”,“X的”的转指条件就是“X”中要有提取的主宾空位。例如:•(28)a.开车的(人,提取X主语)b.老张开的(车,提取X宾语空位)•c.*他开车的(技术,X无空位)d.*他开车的(场地,X无空位)•但是,在有语境(上下文)的情况下,上面的规则就不严格了,如上面(28c/d)不能转指的“X的”就可以转指了。例如:•(29)---你在技校都学会了那些技术?•---开车的,修车的,多着呢。(“开车的”转指“技术”)•但是,有了语境的“X的”(X不限于VP)转指中心语仍然有受限制的情形。例如:•(30)a.经理的(外套)*经理的(身份)(2)、用“转喻”来统一解释上面(28-30)中的“X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语言中的“转指”规律差不多就相当于“转喻”的规律。要解释“X的”转指的规律,先要建立一种“转喻的认知模型“。即(31)•(31)a.在某个语境中,为了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概念B;•b.用概念A指称概念B,A和B需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c.在同一人之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d.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B;•e.转喻是A和B在某一人之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A、先看“转喻的认知框架”对于分析“X的”转指的作用•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关联的模式,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是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a.利用这些认知框架来初步解释某些“X的”的转指情况。例如•(32)e.施事-动作-与事-受事(玲玲送老师一束花)•玲玲送老师的(花)b.作为主观的心理构造物,认知框架总是要比客观实际简单些。例如:•“他深夜在公路上飞快的开车”其认知框架是“施事-动作-受事”,施事“人”和受事“车”在认知框架内,而开车的时间、地点、方式则不在。也就是说“人开车”是个完形,而时间、原因、方式、目的等所谓的“环境成分”不在认知框架内,也就不能成为转指对象。这就是(30)中“*到站的(时间)”“*迟到的(原因)”等“X的”转指中心语受限制的原因。•c.采用“认知框架”分析“X的”的转指比用句法成分分析的办法也似乎更有利。比如有的“X的”的中心语名词虽然不是句法上的联系成分,但却是认知框架的
本文标题: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之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3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