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等学校岗前培训最新复习笔记
-1-《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题型:1.单选题(20×1分=20)2.判断题(10×1分=10)3.简答题(3×8分=24)4.论述题(2×13分=26)5.案例题(1×20分=20)高等教育发展简史1.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2.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3.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4.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5.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6.中世界大学的特点: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8.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洪堡思想:大学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研究职能。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9.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10.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11.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12.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①高等学校组织具有。最后三章1.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教育性②高等学校组织具有,是因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术性,是因为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同时也是发展知识、创造知识的机构。2.《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①目标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效益型原则。4.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三大模式:①集权模式(是国家政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以法国为代表);②分权模式(是指高等教育管理权力分散于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以美国为代表)③并重模式。(处于集权与分权之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责,各自行使不同的职能。日本、英国和德国)5.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办学自主权是指依法自主决定学校事务的权力;法人资格是指高等学校以自己的名义和财产,独立享有法定权利和独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自身行为法律后果的资格。6.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7.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8.高等教育大众化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交了著名的“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的论文。他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阶段:①精英教育阶段: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②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③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9.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国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在15~50%之间,这是马丁·特罗提出的量化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件。判断:但不是唯一标准,还有其他标准。(/)也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质的变化。10.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第一单元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学记》(中国第1部教学文献)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2-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2.结合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合理性、实践性)。教学原则体系包括: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⑥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⑦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⑧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以上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略3.“文以载道”----寓思想性于教学之中;英国教育家、哲学家罗素强调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才能教育别人。互动合作式教学意味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体现博与专相统一的原则。4.孔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认为教学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愤:学生处于困惑状态;启:教师去指导学生怎样去想;悱:学生想说心里话但又遇到困难表达不出;发:指导学生怎样去表达。5.判断: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第二单元高等学校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③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两个方面。判断: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2.教学方法多样而丰富,包括:①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②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3.讲授法以及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在目前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的讲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来进行,突出重点和难点);②科学性;③内容的逻辑性(要运用准确的概念和教学语言,内容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④语言的感染性(语言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4.《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即要求教师讲授,要善于打比方,明了易懂。演示法开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发现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程序教学法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提出)。5.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简答)①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②符合教材内容的特点;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④符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⑤依据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要求。6.为什么说启发式教学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答或判断)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它不具有一套固定模式和具体环节,所以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教学思想。第三单元高等学校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①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②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双边性);③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发展性)。☆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①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判断: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③认识的时限不同,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3-3.所谓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它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判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4.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性质):①专业性;②独立性;③创造性;④实践性。第四单元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1.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2.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缺点:①不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不利于因材施教;③限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④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2.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①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②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③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4.高等学校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5.上课。4.课堂教学课前---备课(预习);课中---上课;课后---辅导与答疑、考核与评价。☆4.备课的基本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课是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环节,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①备教材(懂、透、化,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了然于胸。同时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力求反映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补充);②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等,乃至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③备方法(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是通过讲授、讨论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予以实施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最佳听课时间:一节40min课的6~20min效果最好(共15min)。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气氛活跃。第五单元高等学校教学内容(课程)1.在西方,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用“课程”一词。2.课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判断:教学科目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3.如何理解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①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②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③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4.试述高校的课程结构划分:①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④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并非用言语陈述的,非正式的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内容作为课程,它只存在于有目的教育里,而不是无处不在。)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对某专业学生培养规则的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课程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6.学分制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首先施行;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①说明部分(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
本文标题:高等学校岗前培训最新复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3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