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的心坎上“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评析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郑州大学汪振军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的心坎上——“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评析2020/7/3主讲人简介•汪振军,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科学部委员,兼任教育部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成员、中央统战部信息联络员、海峡两岸文化产业高校联盟副秘书长,中宣部、教育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教材编写组成员。学术专著《创意中原:河南文化产业创新研究》获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20/7/3参考书•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2011年。•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9年9月1日)2020/7/3陈力丹编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2002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人民出版社2009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020/7/3我们向马克思学习什么?•批判精神•辩证思维•实践品格•人民情怀2020/7/3马克思义哲学体系的实践特点•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特点•唯心主义致力于用精神、观念或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世界,把世界看成是精神的产物,根本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说到底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人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化的自然和人类世界。2020/7/32.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在马克思哲学产生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评费尔巴哈将人看作“类存在物”,用“类本质”替代具体的现实中的人,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消极的被动的认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从而也是认识的基础。2020/7/33.实践要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马克思:“全部的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最一般的客观规律,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达到改革世界的目的,最终获得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2020/7/34.实践对于马克主义哲学变革、哲学革命和哲学形态的意义•从人出发,从现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2020/7/3马克思的人生境界和高尚理想•1835年: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020/7/3本章要掌握的要点•通过对“新春走基层”优秀作品的分析,使大家认识到:好的新闻作品要深入基层,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主角;辩证客观,真实揭示社会问题;以情动人,发现人性闪光点;反映舆论,激发社会正能量。从“新春走基层”的具体实践,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与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新闻媒体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要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群众、转变自身作风,改变报道文风,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喝彩。2020/7/3本章采取的教学方法•1.精选案例,主要分析四篇报道•2.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3.由现象到本质,深入分析•4.多角度透视,每篇报道侧重一个方面、•5.中心突出,四篇报道围绕一个主题背景•2011年春节,一个新的话题悄然成为热议的焦点,这就是出现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重要时段、栏目、首页上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2012年1月,中宣部要求全国各新闻单位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这样一来,“新春走基层”活动就由中央主要媒体向全国地方媒体全面铺开。•从“新春走基层”的具体实践,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与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一、案例概述•从2011年春节开始,四年来全国新闻战线集中开展了大范围、大规模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深入大江南北、沿海边疆、农村工厂,推出了一大批来自一线、感人至深的报道,引起广泛共鸣,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2020/7/3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横穿中国72小时》、《青藏线上除冰人》,新华社记者采写的《触摸生命的厚度——走进我国海拔最高的行政乡》、《三沙军嫂爱的故事:想劝你离开,又想要你留下来》。•光明日报记者采写的《听民声访民情:在硬座车厢听真心话》、《“临客”上的临时党支部——L187/188次临时客车见闻》,经济日报记者采写的《听乡亲们说喜道“忧”》、《祖孙三代返乡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温暖回家路》(34集)、《流水线上的爱情》、《回家的礼物》、《家风是什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录《百姓故事》(74集)、《温暖回家路》(34集)、百姓故事(74集),中新社采写的《消隐的内陆村庄》、《“临客”返乡路,让人欢喜让人愁》,都是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作品。案例一:青藏线上除冰人•张志锋•2014年01月23日14:4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1月18日,临近大寒节气。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像往常一样寒风呼啸,刮到脸上像刀割,一抬脚就摇摇晃晃。这里海拔约3710米,比拉萨还要高。下午2时许,青藏铁路公司西宁供电段察汗诺网工区小组长张连庆,带着5名员工出发了。他们有一项特殊任务——除冰。全长4公里多的关角隧道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唯一的单线路段。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隧道内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洞顶渗水结冰,悬挂的冰柱接近电线时,会导致短路等故障。为确保电力机车畅通,也就有了除冰这个特殊工种。穿着厚厚的羽绒工服,戴着棉帽,背着手电筒,扛着除冰杆等工具,张连庆一行像卡通人一样慢慢地向洞口挪动。这是一段约60米的羊肠小道,同行的孟建军师傅说:“这里含氧量不足内地一半,走路不敢快,不少小伙不信,结果吃了下马威——当场撂倒,送走抢救。”大家一路很少说话,只听到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好不容易才“磨”到了隧道东口。洞外左侧挂着一面“冰瀑”,扔一块石头,只砸出一个小白点。洞里没有路灯,铁轨与洞壁之间的便道仅容两人并行,师傅们打开手电,排队依次进入。洞里唯一的联络工具就是对讲机,由于信号太差,每间隔1公里左右必须留一个人,用对讲机互相传递信号。刚进洞约20米,对讲机报告:有列车靠近,注意避让。我们赶紧钻进隧道旁边的“猫耳洞”,“呜——”伴随刺耳的鸣笛声,一股风从东面扑了过来,“哐当哐当”,一列货车钻了进来。老孟说:“这里最大的危险是避让火车。”又前行五六分钟,发现有结冰点。师傅们两个人一组,一个打手电,一个开始打冰。洞顶高约7米,水从缝隙渗出,渐渐结成倒挂的冰柱,有的有碗口粗,长得像成人胳膊。冰梢子很脆,轻轻一碰就掉了,越接近洞顶冻得越结实。师傅们总结了一套办法:一铲二砸三顶。“有的看着不大,但像生了根一样,折腾半天才能打干净。”洞里比洞外更缺氧,慢慢走也会呼吸急促。干活几分钟后,师傅们就喘得厉害。“火车靠近,注意避让!”对讲机里再次传来提醒,大家赶紧撤离,又躲进“猫耳洞”。“长年累月在黢黑的隧道里干活,人都麻木了。火车通过时,看到一点灯光也很激动。”一位师傅说。见缝插针地巡线除冰,他们可以看到车上的旅客,可是有多少人能注意到这群“隐形人”呢?关角隧道里有11处易结冰点,每年共8个月需要重点监控处理。最严重时洞顶洞壁都结冰。根据结冰情况,平均每天除两次冰,关角隧道一次除冰作业约需2个小时。“只要人在工区,就是24小时上班。有时火车司机发现有冰,会通过调度通知我们。哪怕是后半夜,也要赶来打冰。”青藏铁路西格段特殊的自然条件,把他们炼成了“特种工”,他们是青藏铁路人中普通的群体。特殊的工作环境,加上生活不规律,导致很多病号:“我们这里有‘四高’:海拔高,多数师傅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检时抽血,血稠得抽不动。”他们的家大多在西宁、甘肃武威等地,有一个共同点:回家时间太少。走出隧道,重见天日,师傅们只剩下眼睛是亮的。记者的手脚已经冻得麻木,近视眼镜变成了“墨镜”,鼻孔里、头发上全是灰。快过年了,师傅们已买好了鞭炮,他们说:春节不能回家,在这里放一挂鞭炮,图个热闹!新闻连接:听民声访民情:在硬座车厢听真心话青藏铁路评析:深入基层,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主角•生活是新闻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新闻的主体。脱离了实际生活,只满足于坐在办公室电脑前的复制粘贴,是不会有鲜活新闻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意识到报刊必须依靠民众,因而写道:“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救地陷入绝境。”.马克思认为,报刊应该是人民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报刊总是常变常新,永远也不会老成持重。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新春走基层”活动每天之所以有大量鲜活的新闻出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就在于它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的主体,记者从普通人身上发现了令我们感动的东西。案例二:消隐的内陆村庄•董飞•中新社商丘2月7日电2月6日,农历大年初七,徐庄的徐强便冒着雪踏上了远方的路。出生于1990年的他,在中国东部的沿海城市上海、天津等地打工已整整6年。春节前后在老家停留不足两周,就重返打工的异乡。“平时在外工作劳累之余,最想念的还是孩子。”已为人父的徐强说:“儿子刚一岁多,现在仅吃奶粉每月就需1000多元(人民币)。”徐强的堂弟徐鑫,高中尚未毕业。不愿再读书的他,去年秋冬季就已跟随父母到天津一建筑工地打工。他眼下最为纠结的是“继续跟着父母干活,还是自己去南方找工作?”徐庄村位于河南省东部的虞城县界沟镇,这里地处内陆大平原,村民依靠种地为生。像徐强、徐鑫这样从农村走出,长期在外的务工者是村里大多数人的命运。他们也是中国内陆欠发达地区民众赴沿海城市务工的一个缩影。徐庄村居住着40多户人家,大约150人。春节前后,外出务工者都回来了。小村庄也变得热闹起来,乡亲们嘘寒问暖。孩子们的鞭炮声与嬉戏声交融在一起,新年格外祥和。但春节一过后,这个小村庄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忙碌,一年半载才回来探望一次。这也是中国内地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段缩影。农村青年拥挤在喧嚣的大城市,或疲于奔命或追逐着都市梦。平日,徐庄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留守。乡村小学便是村庄空落、消隐的最好见证。徐庄附近的杨店村小学,“全校目前仅有60多位学生,二年级只有3人。”该村的一杨姓学生家长向记者介绍说:“条件好的孩子都去县城上学了,这里多是父母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看养的孩子。”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全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随着农村学校规模变小,学生向城镇学校流动。文化学者冯骥才近年来援引相关数据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落。消隐的村庄,谁还在种地?徐强的爷爷徐守义告诉记者:“夏忙秋收时节,田地里忙碌的都是老年人。”机械化如今代替了人与牛耕作,已经使这里的农务活大大减负。但“年轻人仍嫌种地辛苦、劳累,他们已不愿再守着家里的两亩地。”“现在,在南方的工厂打工一年要挣3万到4万元。”徐强今年的计划是去江苏海安,“已经联系好了一个工地,还开挖掘机,月薪至少5000元。”不过,他望着渐行渐远的村庄仍有些不舍,“还是喜欢老家的感觉,外面太陌生。”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且越下越大。徐守义望着远处大片的麦田言道:“瑞雪兆丰年。”(完)商丘农村现状2020/7/3新闻链接:•备选案例:•记者张小影、乔金亮等采写的新闻《听乡亲们说喜道“忧”——北京市大兴区乡村采访记
本文标题: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的心坎上“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4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