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一般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范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从国外情况看,文化产业的范围涵盖了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信息网络服务业、教育业、旅游业、体育业、广告业、会展业、咨询业等。文化旅游如:汉诗旅游、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民族风俗旅游,其特征是有明确的求知目的,通过旅游有目的地学习某种专业,研究发现对这一专业的现状,发展和运用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使得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的人,在这一专项领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干,提高技能,有所作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1、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的趋势。20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比如过去,京剧只能在剧场里演,演一场只能有限的观众观看,从技术基础条件上看,形成不了产业。现在,同样是一场京剧,电视可以转播,可以录音、录像,然后用现代化、工业化的方式,大量生产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等,这使得文化有可能成为产业。正是文化产品具有的技术性、复制性和商品性,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市场经济的规则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和推广,更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2、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文化领域面向市场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据统计,1990年到1998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增长了6倍,文化产业机构增长了35%,从业人员增长了46%。到1998年,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娱乐、音像、演出、艺术品等文化经营单位已达25.7万个,固定资产合计600多亿元,从业人员116万人,年实现利税47.9亿,年创造增加值148.6亿。我国现有图书出版单位500多家,出版产业总资产已达700多亿元。包括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图书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艺术培训市场、艺术品市场等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并成为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3、与此同时,中央和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讨论,有关部门先后举办了国际文化产业研讨会、加入WTO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等多种会议。国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有关事宜,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文化部主要职责中有一条就是“拟定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文化产业发展”,在其内设机构中设立了“文化产业司”,其任务是研究拟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法规;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协调文化产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这些都为“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4、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到6%。据统计,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等)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音像业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另外,文化产业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至1998年间,在人文艺术、娱乐、文化活动、旅游服务等领域的世界贸易额,从953.4亿美元增加到3879.3美元。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期阶段,与国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追赶国外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外来文化的模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封闭环境向开放环境蜕化的进程,异质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宗教形态和风俗习惯纷纷涌入,对原有的精神形态施加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多是外来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进而引起本国居民缺乏理性的模仿式追求。这种示范效应一般会反映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上。如我国民族建筑、服饰、饮食文化的西化,生产生活的现代化等。2、变异开发在行为形态层次方面,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节庆活动、行为规范与宗教仪式等在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遭到了变异开发。随着我国休闲旅游的市场化操作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受民族文化生态物质形态改变的影响,我国的特色民族文化正遭到变异开发。例如,在一些民族旅游区内,民族文化的行为形态完全是按照旅游者需求设计的,这不仅违背了民族旅游设置的初衷,也扭曲了固有的民族文化,使行为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发生了断裂,失去内涵而无法延续,严重阻碍了民族文化精髓在代际间的传承。3、外来文化的侵蚀在精神形态层次方面,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主体,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另一个民族的本质所在,它决定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强弱。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文化产业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产业发达国家依靠电影、电视、录像制品等大举向中国进军,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推行他们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严重侵蚀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第一,加强国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保护意识,积极倡导各民族人民热爱、珍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民众的参与是民族传统文化长期保护的根本保证。韩国传统文化保护的经验启示我们,应利用学校教育,从孩子抓起,结合各种宣传方式,倡导全民认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来。第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障民族传统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制定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扩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空间。鼓励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机构、团体、组织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政府还应该拿出资金,对大量的有形传统文化设施进行维护。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传统文化人才。对已经消失或者濒危的传统文化形态,要组织专家挖掘并实施恢复抢救工程。尽快出台对民间技艺传承人的补贴扶助措施。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保障。第四,重视对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第五,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多渠道地展开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业合作开发的专题理论研究。毋庸置疑,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同样要以战略性发展眼光认识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同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深度和综合开发力度,集中优势资源,逐步打造有影响的国际文化品牌,对内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对外潜移默化地扩大了我民族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不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积极的作用,更会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当前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一、缺乏科学有序的传承制度。近年来,虽然各地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但是由于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不高,加上学习不易等原因,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些行业。二、相关法律建设有待加强。1982年出台的文物保护法大多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导致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着诸多的法律空白点。三、资金投入不足。传统文化量多面广,需要的保护资金数目巨大,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而目前社会资金投入的渠道不畅。文化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也不完善,文化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还未形成健全的制度。九三学社的一份提案主张,传统文化保护应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发动全民参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热情,依靠民间力量和民间资源,号召人民拿起笔,利用自己的照相机、摄像机,记录自身的和身边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传统民间文化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一)保护意识增强与保护手段的单一性矛盾。。一是保护主体的单一,主要由政府组织人力财力保护,民间参与较少,这样就增加了财政的负担。二是保护方法的单一,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只是给与录音、录像、文字记录及整理。这种工作是必要的,但是单纯的录制存档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保护。(二)老艺人越来越少与新人不愿参与的矛盾。原因很多,总结起来,一是很多传统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需要专门的技巧,流传下来的优秀内容繁多,非下苦功,难以掌握;二是学习与掌握这些不能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三)财政经费不足与自身创收能力差的矛盾。这是一个根本的矛盾。前面提到的两种矛盾,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才能使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走上良性循环。(四)城里文化人才与农村文化资源不能有效结合的矛盾。民间传统文化大多数散布在乡村,虽然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农村人群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技艺,很少经过书面整理,也很少有专门的创作队伍。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一)明显的地域性;(二)创作与内容上的群众性;在创作内容上、创作形式上;(三)传播表演的非盈利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传统民间文化,组织、排练、演出、流传与继承都出现了问题,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况。(四)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产业化是保护和发扬传统民间文化的最好途径1、解决保护过程中的经费问题。2、产业化也能解决保护、继承与创新的结合问题。例:依据民间传统文化地域性的特点,打造小船出海,培育出一大批活跃在本地乡间的民间传统文艺团体,占领当地的文化市场。3、通过产业化形成的良好的经济利益预期,可以吸收很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参与其中,带来大量的新鲜血液,必然也会带来新的创作理念。例:地方财政应当拨出专项资金,奖励那些在从事挖掘、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贡献的人才,尤其是那些推陈出新的作品。4、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引导和管理首先,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扩大传统民间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刺激当地民间传统文化消费,营造民间传统文化的消费市场。其次,鼓励专业文化作者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拓宽文化服务发展领域,增强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吸引力,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再次,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降低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成本,简化审批程序,避免多头管理和审批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阻碍。5、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引导、促进的规范民间文化团体走产业化的道路从全国及我省的实践来看,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效益的显现,必然要带来一系列的版权、商标权、经营所有权等方面的利益纠纷。当地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符合本地情况的法规、条例,结合全国、全省性的法律法规,合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民间传统文化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实例山东菏泽巨野被称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农民画师继承当地书画传统和牡丹文化资源,发展起工笔绘画产业。全县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个,专业户400个,农民画师6300余人,全国书画市场80%以上的工笔牡丹作品出自巨野农民画师之手。20世纪70年代,一批全国知名画家慕名到菏泽画牡丹,为菏泽营造了浓郁的牡丹绘画艺术氛围,现在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2009年巨野相关绘画产值达1.2亿元。
本文标题:文化产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5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