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公司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事故发生时应急措施稳健有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我公司厂区环境现状等,编制此预案。3、适用范围此预案仅限于我公司范围内所突发的环境安全生产事故。二、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领导机构及职责总指挥:副总指挥:其职责:1.1、总指挥(1)根据事故危险类型及潜在后果的严重性,分析紧急状态情况并确定事故等级程度,发布启动应急行动的命令;(2)组织指挥全公司的应急救援工作,全面协调指挥中心的全部工作;(3)负责应急方案的审议,应急措施的实施,应急事件发生后的全面组织与处理,应急演练过程的检查;(4)负责财务与后勤保障手段以及抢险过程中各种资源的组织和调配;(5)负责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修订和更新公司应急预案;(6)指挥事故应急处理,确定在场员工每人职责,担负营救、抢修、维持秩序、后勤服务等工作。(7)组织营救受害人员,转移、撤离、疏散可能受到事故危害的人员和重要财产。(8)划定事故现场的警戒范围,防止事故危害扩大。(9)必要时,向119报警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应急救援,并协助有关部门应急救援工作。(10)决定其它重大应急救援事项.(11)事故处理结束时发布应急行动终止的命令。1.2、副总指挥(1)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配合总指挥处理应急事故的具体工作;(2)协调各部门和负责人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应急方案的演练;(3)向总指挥提出应采取的减缓突发事件后果行动的对策和建议;(4)协调、组织和获取应急所需的其他资源设备以支持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5)负责现场事故评估,控制紧急情况;(6)总指挥不在时,履行总指挥职责。2、指挥机构及职责组长:副组长:成员:其职责:(1)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2)明确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3)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4)接受政府及总指挥的指令和调动。(5)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6)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的收集保存。(7)在总指挥的命令下,负责应急的开始及终止。3、各部门的应急职责3.1、生产部(1)协助总指挥组织协调各应急分组的工作;(2)检查督促事故预防措施是否符合相关规定;(3)组织学习并实施应急救援预案的模拟演练工作;(4)指挥协调参与应急救援的组织和人员,按预案规定的职责、任务开展工作;(5)迅速确定应急救援的实施方案,警戒区域,并组织队伍实施;(6)有效利用各种应急资源,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应急救援。3.2、综合管理部(1)确保日常急救措施知识的普及工作持续有序的开展,配备和保管小型救护器材和常备药物;(2)负责与相关医疗部门的联系,负责在第一时间使伤员得到有效的救护;(3)负责对事故现场受伤人员实施医疗救护、转移等工作;(4)根据污染物性质制订相应的中毒、烧伤等伤害事故的救治方案;(5)协同市区卫生医疗部门派来的医疗队进行救护工作;(6)及时检查监测事故发生区域的饮用水源、食品卫生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7)保障事故发生区域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负责抢险救援食品与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8)做好抢险救援物资的采购、调拨工作,确保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公司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和资金保障;(9)保证抢险救援所需物质的供应以及车辆的调度使用,负责抢险救援人员和在事故中受伤人员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及其他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10)保证抢险救援物资及时到位,做好现场抢险人员的生活安排;(11)负责受伤人员治疗的紧急转送与联系,为上级相关部门领导与伤员家属提供接待服务;(12)参与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及时掌握伤员家属的情绪动态,积极做好说服和稳定工作;(13)负责应急措施所涉及的物资保障和管理编制资金需求计划以及编制物资保障方案。3.3、当班调度员(1)事故发生后,查明原因,营救受害人员、控制事故等可处理的事项。(2)迅速向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报告。(3)接受总指挥指令。3.4、当班员工(1)事故发生后,首先防止连锁事故发生,而后迅速控制事故泄露可处理的事项,积极营救受害人员。(2)迅速向当班负责人或直接向车间主任、总指挥等领导报告。(3)服从分配、积极负责、不得逃避。3.5、应急分队(1)事故现场应急分队首先要根据生产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迅速协助操作工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控制泄露,防止连锁事故,用最短的时间有效控制事故蔓延的程度。(2)根据指挥部统一部署,负责现场工程抢险抢修;(3)及时对事故源采取阻断、隔离、控温、减压等控制措施,尽可能降低事故危害程度;(4)配合上级部门派来的救援人员,挖掘和抢救重要设备和物资,并完成其他抢险任务。(5)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及时修复生产设备及泄漏点,对事故区危险源安全进行监管;(6)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方面进行严密监视(如明火、漏气、漏电、爆炸、易坍塌建筑物、构筑物等);严密监视和排除可能发生的火灾,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和次生灾害;(7)积极抢修被破坏的设备、工艺管道、电器、配电设施,保证重要部门用电供应和正常运行。三、预防和预警1、预防措施(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生产教育;(3)车间、库房加强通风、完善避雷设施;(4)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报警措施;(5)保证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2、预警根据突发事故的预测和预警结果,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开展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2.1、预测综合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预警级别,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应对事故做出如下判断:a)启动公司级应急预案;b)请求政府启动应急预案;2.2、预警综合管理部根据预测结果,应进行以下预警:a)符合本预案启动条件时,立即发出启动本预案的指令;b)指示基层部门启动预警预案,通知预案有关的职能部门及人员进入预警状态;2.3、预警解除当政府和公司预警信息解除或厂级应急预案终止,应急指挥中心宣布预警解除。四、应急处置1、人员的疏散,撤离当事故发生时,要立即组织成员,对现场人员进行清点工作,帮助人员有序有效的疏散到安全地区。如果事故后果严重无法自救时,而消防部门没有达到之前,要在总指挥的统一指挥下,应向周边企业及政府部门及时汇报情况。应急救援队成员在处理完安全事故后,在组长的指挥下撤离事故现场前,要清点人数报告每名队员情况,对受伤队员要送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指挥中心。2、危险区的隔离当事故发生时立即组织人员救险的同时,在现场指挥小组组长的亲自指挥下对危险区内的事故现场进行隔离,隔离区的划定以保护四周无危险为宜。具体范围应根据事故的大小程序而划定,要组织人员拉事故现场隔离带,划好警界线,同时对现场周围区域的道路拉警界线,疏导交通,同时等待外部支援力量的到来。3、受伤人员处置当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护小组成员要马上进入现场,在现场指挥小组长的亲自指挥下,对伤员采取现场救治,等医疗机构人员赶到后,轻伤者及时送往就近医院治疗,重伤者根据专家及医院的意见马上转移到医护水平较高的医院进行抢救治疗。五、应急结束1、终止应急1.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消除。1.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1.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再发可能。1.4、事件现场的各专业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1.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再次免受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尽可能低的合理水平。2、后期处置应急救援结束后,查明事故的原因,责任人,要制订出预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并立即实施。根据情况给予事故责任人必要的处罚,对应急救援过程中的有功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3、信息管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综合管理部负责整理应急救援总结:包括值班记录、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发生初步原因、波及范围、损失、人员伤亡情况等资料进行汇总、归档。并起草上报材料。六、应急保障1、通信保障以现有的通讯资源为依托,建立并不断完善应急状态下的通讯系统,确保应急工作中通讯畅通。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必须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不论任何时候,指挥部成员接到应急救援电话,要在第一时间内赶到事故现场。2、物质保障按照有关规定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台帐,保障应急救援物质管用有效。根据专项应急预案的不同要求,建立并不断完善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厂内的应急物资原则上实行统一保管,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3、经费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对应急工作的日常费用做出预算,由应急指挥中心审定;财务部对应急专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七、培训、教育与演练1、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司员工的防范能力。2、加强环境事故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事故源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3、定期组织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八、预案管理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预案。
本文标题: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7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