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如流水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但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在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1、内外力作用在地表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无论在数量上或者是在强度上,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两者趋于动态平衡。就如今的全球构造面貌而言,仍然保持着一个大致均衡的椭球体,即时说明内外力作用总的接近平衡。地貌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貌的成因分析•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变化趋势的科学。•地表:包括陆地和海底表面。但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具体地区,这两种作用力总是不平衡的,在某一时期和某一地区,一种营力占据主导地位,但另一时期、另一地区,可能是另一营力占优势,从地貌的长期发展史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变化过程中通常起着构成地表大型地貌骨架的作用,或者隆起成为高山高原,或者下沉成为海洋盆地;而外力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削蚀,低地填平,并且在此过程中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外力地貌。2、地表的组成物质指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会出现各种构造地貌,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等,穹隆盆地,地垒,地堑等。而岩石由于岩性差异,对于外力作用有着不同程度的抵抗力,故在同一外力作用的地区,由于岩性不同,地貌形态千差万别。3、内外力作用的时间当其他条件相同,但作用时间长短不同则形成的地貌形态也有差别,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由此可见,地貌发育受到内外力的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个方面的影响,故地貌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于揭示地表形态在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下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地貌学在经济建设和改造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地貌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农业规划,防止水土流失。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坝址的选择,港口工程的选址等,河口整治利用等。在找寻矿产资源方面:某些矿产与特定的地貌类型有关,如砂金矿等。在军事方面:地貌的静态因素或者是动态因素的影响。二、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构造地貌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故也称为内营力地貌。按照构造运动的规模,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全球构造地貌,指大陆与洋底。二级: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的褶皱山脉、高原,海洋中的洋中脊,海岭等。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由褶皱、断裂、火山等作用造成的地貌。地貌学----第二章构造地貌三级构造地貌之间的联系:同一级别和不同等级的构造地貌在体系上和成因上是相互联系的,低一级的构造地貌是从属于高一级的构造地貌,构成了有规律的构造地貌体系,弄清一个大型构造地貌的成因,是阐述这个地区大型构造地貌的基本依据,而对大型构造地貌成因的认识,又是分析局部小型构造地貌的理论依据。1、洋底:指水深超过3000米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平均深度达到3800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壳厚度很薄,5-7公里不等,主要是玄武岩质,洋壳表面有很薄的深海沉积物,密度2.9。2、陆地:占地表的29%,平均密度2.7,平均高度850,陆壳相对较厚,约35公里,主要是花岗岩。3、大陆边缘: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米的海底,成带状围绕在大陆的周围,面积占地表的16%,其地壳具有过渡性。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大陆和洋底的特征在地史发育的过程中,对目前地貌形态影响最大的就是新生代的岩石圈运动,因为它不仅直接造成一系列构造地貌现象,而且还影响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强度。(一)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1、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A环太平洋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带C大洋中脊裂谷带其共同的特点史:地形高差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变形错位,火山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频繁的地震活动。二、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和成因2、相对稳定区位于新生代强烈活动区之间,这里地形起伏较缓,岩层变形错位不强,很少有新生代的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这种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的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但在稳定区内还穿插一些新生代构造运动比较明显的山脉,特别是大陆的内部,这种山脉常是在古、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带。(二)成因板块运动理论认为:板块之间的边界活动带形成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板块内部形成相对稳定区。洋底上覆盖深海沉积层很薄,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的构造地貌特征,可以分为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个部分。(一)大洋中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最长的山脉,纵贯各个大洋洋底,全长约达8万公里,洋脊顶部平均海深在2000-3000米之间,宽在1000-1500米;洋脊两侧坡度平缓,与大洋盆地无明显界限,通常位于大洋中部,但东侧的太平洋洋隆在东侧。洋脊的顶部为大洋裂谷,它是地壳拉张作用的产物,裂谷带并不是完全连续的,而是被转换断层分开的。第二节海底的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海底地貌可以分为洋底和大陆边缘两个部分,其中洋底又可以分为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二)大洋盆地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盆地与洋脊呈过渡性质,但与大陆边缘连接处坡度往往较大,性质也有明显的不同,大洋盆地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程中形成的,这里岩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从整体上看构造比较宁静。大洋盆地内部由海岭和深海平原组成。1、海岭:是大洋内部的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含大洋中脊。海岭成因类型多样,由火山海岭、断层海岭等2、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地,其沉积物厚度较薄,基底仍为原是状态,地形平坦,坡度较小。在靠近大陆的一侧有较厚的陆源碎屑沉积物,若无海沟隔开,往往由于浊流还可以形成深海扇形地。3、海沟:是地表最低的地方,成狭长槽状洼地,深度达8-10公里。海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大陆边缘相接的地方,并在大陆边缘伴生一条与海沟相平行的岛弧或者是沿岸山脉,海沟是洋壳与陆壳相碰撞的产物。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深度为0-3公里,由于靠近大陆的边缘,往往有较厚的陆源沉积物,并掩盖下部的许多地貌特征,使之呈现为由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外缘坡度较大的大陆坡组成的大陆台阶形态。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构造相对平静的稳定型的和构造强烈活动型的两类。(一)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欧洲、非洲大陆边缘较为典型,此外,也广泛出现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围。这种大陆边缘有较厚的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坡度小;其特点是没有火山活动,也极少有地震,反映了新生代构造运动相对平静的特点,但在中新生代沉积下面的基底往往具有复杂的断块构造,表明这里过去曾经是强烈构造活动带。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二)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的大陆边缘在太平洋周围广泛分布着活动大陆边缘,它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世界上地震与火山的主要集中地带,这里集中了全世界绝大多数的深源地震,还有中浅源地震。太平洋型的大陆边缘又可以分为二类:一是由海沟和陆源山脉组成的安第斯型的大陆边缘,另一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弧后盆地组成的东亚型的。根据新生代的板块运动特点,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以分为:A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B板块内部相对构造活动带C板块内部稳定区。第三节陆地的构造地貌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陆地构造地貌的形成除受到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制约外,也受到古老构造格局的影响,此外还受到复杂多样的外力作用的破坏和改造,即具有新生性、继承性、改造性。(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上的构造地貌1、新生代褶皱山带欧亚板块与非洲、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2、大陆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高原的大陆裂谷代表着陆壳拉张作用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的边界构造活动带。(二)板块内部相对构造活动带上的构造地貌1、褶皱断块山脉陆地上许多巨大的山系常常属于褶皱构造地貌,如天山、秦岭、祁连山、乌拉尔山、阿帕拉契亚山脉等。这些山脉曾经是古生代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因为板块碰撞遭受到强烈的挤压褶皱运动;中生代后期,特别是新生代后期又成为板块内部以断块运动为主的伴有褶皱的强烈构造活动带,形成现代山脉。由于这些山脉经历了古生代的以褶皱为主的板块碰撞阶段,新生代的板块内部块断活动阶段,故称为褶皱块断山脉。2、断块山和断陷谷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的块断运动,形成有些以断块山为主,有些以断陷谷为主的块断构造地貌。断块山地:华北太行山、贺兰山、鲁西山地、江西庐山等。断陷谷地:汾渭盆地等。(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板块内部的稳定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凹陷。1、大面积的拱起区内缺少构造运动的差异活动,经过长期侵蚀形成高原或者是低山丘陵。形态单一,起伏不大。2、若大面积的拱起内存在着构造差异活动,则地形起伏复杂。按照成因,陆地构造地貌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类型。(一)山地山地和山脉是指高于周围的平地,内部又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山脉是指限于带状延伸的山地;山地起伏小于200米,称为丘陵。二、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二)平原、高原平原、高原地形平坦,或者是略有起伏。两者海拔高度不同,但没有明显的指标,一般将平原限于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的,高原限于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高原是大面积构造抬升过程中因外力侵蚀切割微弱的结果,而平原一般属于堆积性质,即在构造沉降过程中不断有大量碎屑物从外围搬运堆积而成。(三)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它和周围的山地是同一构造成因的产物。常见的有:断裂、褶皱和火山作用的地貌。(一)断裂地貌1、断层崖:2、断层谷:(二)褶皱地貌1、单斜地貌: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坚硬岩石形成单斜山;软弱岩层形成单斜谷。若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40°,则顺岩层层面的山坡较缓,而另一侧山坡较陡,两侧山坡显著不对称―――单面山。若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45°,两侧均较陡――猪背山。若褶皱区局部岩层呈水平状态构成山体――方山。三、地质构造地貌2、背斜、向斜地貌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负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3、穹隆山地地貌是指地下岩浆和塑性岩盐向上挤入盖层,以及其他原因使得盖层拱起而成的穹隆构造与短轴背斜构造上发育的地貌形态。(三)火山熔岩地貌1、火山口2、火山锥3、火山熔岩丘熔岩垄岗4、熔岩台地和高原这一部分的内容已经在地质学基础的课程中讲过,这里只是在一些回顾:地貌学----第三章风化作用与重力地貌第一节风化作用与风化壳三、风化壳的形成过程二、风化作用的类型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一)崩塌概念含义:在陡峭的山坡上,巨大的岩石、土体或者是碎屑层,主要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常常突然发生沿坡向下的急剧倾倒、崩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锥。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一、崩塌及其形成的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不稳定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的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者是整体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的独特的地貌,如崩塌、滑坡等。(二)崩塌的原因1、崩塌的条件:其基本条件有:地貌、地质、气候条件等。2、崩塌的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冰雪融化、爆破、地震以及人工开挖坡脚等都是触发因素。(三)崩塌的堆积地貌:倒石锥倒石锥是一种倾倒式的急剧堆积,它的结构多呈松散杂乱,多空隙,大小混杂,无层理。坡面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者是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一)滑坡的地貌组合(二)滑坡的成因1、滑坡形成原因A斜坡的地貌特征:地貌特征决定了斜坡内部的应力分布状态,以及地表水流特征,特别是斜坡的高度、陡度以及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原因。二、滑坡地貌B斜坡物质组成与地质构造:不同的土体、岩体的工程理学性质特征不同,它们的抗风化、抗剪切、抗软化等能力也不同,发生滑坡的频率也不一样。C地下水作用:地下水浸湿斜坡上的物质,显著降低其抗剪切的强度。2、促使滑坡产
本文标题:地貌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9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