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系统经济学在中国一、引言(一)走向系统时代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I·Prigogine)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转变的年代,并敏锐地观察到许多新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能解决,并由此强调了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实际上,交叉科学研究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术研究的一片热土,同时有没有交叉科学研究已经被列为当代西方国家划分综合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针对人类社会的这种转变,人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当今社会的特征,例如,有人用信息社会,有人用网络社会,有人用知识经济社会,等等。我在1996年在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系统经济学》(第一卷)的前言中提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的观点,后来又于1998年和我的导师黄德鸿先生一起在《暨南学报》上发表了拙作“系统时代: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我们认为,信息是构成系统的一个要素,网络是指系统的结构,知识属于系统的资源位范畴,因此,系统时代的概念比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等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更能反映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按照美国著名系统哲学家拉兹洛的观点,人类社会目前正在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是全球化问题,特别是金融全球化问题;第二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三是战争与和平问题。按照系统经济学观点,全球化的本质就是全球大系统化,属于系统广化的范畴,而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描绘的全球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即所谓的1.0阶段,2.0阶段和3.0阶段,依次反映的正好是系统深化的过程。系统广化和系统深化是系统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准确把握系统时代的特征,我们必须了解系统时代与非系统时代和大工业时代相比具有哪些差异和不同。以下从4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2首先,评价企业价值和企业家能力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在大工业时代,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高低主要是看这个企业在所有权意义上拥有多少资产,即主要考察的是它的资源“闭集”。在系统时代,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高低主要是看它的资源结构是否呈“凹集”状态,更多的是考察它的开放性和与外部的连通性。在大工业时代,“圈地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家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而在系统时代,企业家的整合资源的能力更为重要,更能影响企业的兴衰。广义地讲,在系统时代,对任何组织,包括国家、政党、社团等主要领导人的能力衡量指标都发生了类似的变化,正所谓“系统时代,整合为王”(昝廷全,2001)。由此决定着企业组织形式、用人制度、竞争观念都将发生变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已被广泛接受,合作竞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主要竞争方式。第二,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前面已经指出,系统广化和系统深化是系统化的两个主要方式,这都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因此,开放性是系统时代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系统时代所谓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是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系统。和开放系统对应的有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孤立系统不与外界交换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封闭系统介于开放系统和孤立系统之间。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们把与开放系统相对应的社会称为开放社会,即系统时代的社会,有时也笼统地用系统时代来指称,同时把与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相对应的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相比,系统时代的开放社会更加依赖于和外界的交换关系,并由此决定着系统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根据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一个系统或社会一旦封闭,很快便会形成层级结构。因此,在封建社会,下级对上级的忠诚甚至是愚忠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系统时代的本质是交换,交换的前提是平等、互惠和自愿。因此,民主、自由、诚信和契约精神是在系统时代最受推崇的价值观念。通俗地讲,遵守游戏规则应当成为系统时代的基本价值观念,因为只有大家都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才能使交换的成本最低,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随着系统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任何个人在系统发展中的作用都将下降,其决定因素是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先进。第三,连通性的作用至关重要。“系统时代,整合为王”。要想整合外部资源,前提是必须和外界连通。这里的连通是广义的,只要系统和外界存在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任何渠道或中介系统,我们就说系统和外界是连通的。按照这种3理解,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电网、电话网、电视网、互联网等等都可以构成系统和外界的连通渠道。其中,每一个连通渠道的出现都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我们认为,对于互联网的巨大影响,人们现在还远远没有认识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连通性在系统时代比在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此,对互联网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以致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是区分新经济与旧经济的一个标志。当然,对连通性的考察除了上述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制度层面和经济层面的问题。第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系统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催生了“系统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系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的感召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经过20多年的认真探索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系统经济学哲理框架的构建工作,得到了几十个具有数学形式的新结果,提出了上百个发展系统经济的具体理法,开拓了四个与国际上已有定评的工作具有可比性的研究专题:制度拓扑模型、资源位理论、特征尺度理论和系统需求理论。同时,培养了60多名系统经济学方向或学位论文与系统经济学直接相关的博士和硕士。当然,从学科建设来讲,系统经济学目前还处于草创阶段,还很不成熟,希望得到更多学界同仁的关心、支持、批评与指正,使得这颗学苑新苗能与系统时代一起茁壮成长。(二)经济学范式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更替和演进。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往往呼唤新的经济学范式。系统经济是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而以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与“新凯恩斯主义”(NewKeynesian)范式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范式已经表现出了对系统时代的种种不适。传统经济学更多是以物质和能量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及其连通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在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它们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可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占有的资源越多、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越高,经济发展也就越快、越好。在系统时代背景下,新的资源观开始形成,首先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有4了很大的提高,互联网的出现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内容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套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和解释这些经济现象,显然过于牵强;其次,产权意义上的资源不再是制胜的关键因素,资源的整合能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成功的经济系统一定是懂得整合外部资源的系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系统时代,整合为王;再次,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孤立循环体系,无法进入、也不能退出;自然资源与封闭的市场体系不同,属于一个独立的范畴。它的经济价值取决于市场的活力;经济活动对外部自然资源造成破坏,由此产生的成本被排除在市场体系之外,不能纳入市场价格之中。传统经济学还暗含了这样一个假设: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使是不可再生资源,也能用其它资源替代,或者依靠科技进步将其使用量降至最低,或者转而依赖其它资源。且不说其它,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就是非常不可取的。在这种错误观点的指引下,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系统经济学中,我们将社会生产过程由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扩展为“资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境→资源”这样一个在生态经济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循环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将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内化在经济学的理论“内核”之中,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发展经济的外在约束。二、系统经济学概述(一)系统经济学三大基本公理1.世界最经济原理W.J.Wessle认为,经济学研究对稀缺资源配置的选择。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才导致了成本和边际分析。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基础。从广义上讲,所谓成本就是指所耗费的广义资源。我们把这种广义的成本称为广义代价。经济系统的状态在时间上的连续更替即构成经济过程;经济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经济现象。我们总结的世界最经济原理可以表述为:经济过程的广义代价(M)趋于最小可能值,即limmin()MM。5根据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科斯的研究,人类社会之所以出现企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Tc)。根据系统经济学观点,交易费用显然属于广义资源的范畴。这样,企业的出现就变成了世界最经济原理的自然推论。2.社会福利原理共同富裕是最根本的社会福利标准。社会福利的本质是社会资源(财富)的分配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和因果关系是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形式。在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中这两种关系体现得十分明显:是否把财富按不同的份额分给不相同的人,这是局整关系;这样分配的结果,可能会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又影响财富的生产和创造,这是因果关系问题。财富的分配涉及三个范畴:财富、经济元(需求主体)和分配规范。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2)控制人口,即控制财富的竞分者数量。因为资源有限,如果人口太多,无论如何分配都无法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3)完善分配规范。在财富和人口为既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完善竞分规范来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才能保证社会稳定。这种观点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社会财富太少,只有将社会财富平均地分配给大家,才能保证满足每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五种需求形式之一),社会才能稳定。这样做的结果是保护落后,牺牲了效率,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生产。在社会财富充裕到一定程度之后,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平均地分配给那些不能自食其力的人们,用制订贫困线的方式保证社会最低社会福利水平是可取的,但把全社会的财富统统进行平均分配,这在中国历史上肯定是不可取的。为了使分配规范既合理又科学,首先必须承认社会和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同的人(群)本身的需求就是不同的(基本生存需求除外),特别是心理需求差别更大。而且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同的。因此,平均分配既不利于财富的进一步创造和生产,也不能因人而异地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平均分6配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能使财富的创造走上良性循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分配办法是,不仅着眼于现有的有限财富的分配,而且更加关注这种分配效果是否有利于财富的进一步创造和生产,即对持续发展的影响,这里还涉及到激励机制的问题。不仅仅着眼于满足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且更加关注因人而异地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不同需求。这种分配办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综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将社会福利原理表述如下:经济活动应以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为目标,内容包括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根据供求关系的多样性,按对经济系统的观控权大小对人群进行分类,按照大社会化准则,制定合理的规范,将财富在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或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尽可能地提高经济系统的社会福利水平。设Sw表示某一经济系统的社会福利水平,则根据社会福利原理可以得出:limmax()SwSw。3.可持续发展原理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使经济学能够反映这种时代背景,我们曾经指出,经济学目前正面临着拓展研究范围和发展新研究方法的双重革命。为了在经济理论内核中包容持续发展的内容,而不只是把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作为经济理论的外在约束,我们提出统帅整个系统经济学的持续发展原理,它与前面讨论的世界最经济原理和社会福利原理一起构成整个系统经济学的公理系统。持续发展原理表述之一: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要以不降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前提。为了满足持续发展原理,系统经济学必
本文标题:系统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91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