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17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第十七章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第一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的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一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物价稳定稳定物价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一般稳健的做法是控制在1%-3%。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反之,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即消除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不等于失业率为零。3.经济增长①GDP的增加;②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增长;③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其增长率。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GDP18268元(2280美元)。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略有顺差或逆差。2008年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排行榜截止2008年4月1中国大陆1,756,6002008年4月2日本1,003,8362008年4月3俄罗斯548,1002008年5月4印度316,2002008年5月5中国台湾286,8602008年3月6韩国260,5002008年4月7巴西197,2092008年5月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浦斯曲线来说明。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①当经济主体投资高涨,从而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往往伴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②货币当局为稳定物价,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结果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随之下降。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货币当局为了抑制物价上涨,有可能采取措施提高利率或降低货币供应量,则①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利率的提高有可能导致资本流入,资本项目出现顺差;②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势头的减缓和总需求的减少,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经常项目下也可能会出现顺差;③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国际收支失衡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①国内经济的增长会导致国民收入和支付能力的增强,进而进口需求增加。如果出口的增长不及进口增加,则必然会导致贸易收支逆差。②如果采取信用紧缩,减少货币供给,抑制国内需求,消除逆差,则会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减速。三、协调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矛盾的方法1.统筹兼顾2.相机抉择3.政策搭配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物价稳定、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四、中国人民银行的最终目标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续)中国人民银行的最终目标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上,进一步指出,我国货币政策要坚持多目标,强调促进经济发展。在坚持以人为本方面,首先在宏观调控和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促进就业,其次注重通货膨胀的防治,保持币值稳定,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钱“毛了”,还要促进和支持消费;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央行工作要注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全面协调,重要经济指标不仅要看当前,更要看时间序列及其外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坚持统筹兼顾方面,注意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续)中国人民银行的最终目标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被确定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按照2007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释放出了适当控制货币投放的信号。(续)中国人民银行的最终目标2008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中国十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续)中国人民银行的最终目标2008年7月,央行表示“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这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之前的“双防”微调为“一保一控”。央行将在下一阶段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未提出“继续从紧的货币政策”。(续)中国人民银行的最终目标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第二节货币政策的工具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1.存款准备金政策(1)含义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2)目的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控制货币供应量(3)作用机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减少→信贷规模(存款货币)成倍收缩→货币供应减少——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信贷规模(存款货币)成倍扩张→货币供应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萧条(4)特点政策效果效果显著,且能迅速达到最终目标局限性缺乏应有的弹性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同,对小银行的冲击远大于大银行,这显然不利于维持一个较为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效应分析2007年底,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总额达到38.94万亿,每调高0.5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1800多亿。2008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3.90万亿元,每调高0.5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近2200亿。16次上调,可冻结资金约3.04万亿人民币。按照目前我国货币乘数在4倍之多,实际可减少的货币量约13万亿。2.再贴现政策(1)含义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2)再贴现率的特点一种短期利率一种官定利率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3)作用机理再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成本降低+市场利率降低→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应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市场利率提高→信贷规模收缩→货币供应减少(紧缩性货币政策)(4)再贴现政策的特点具有告示效应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再贴现政策的效果不如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且市场化程度和灵活性也不如其他两者。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1)含义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短期政府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债券等)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2)作用机理中央银行买入证券→基础货币投放→货币供应成倍扩张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货币供给增加+有价证券价格上升→市场利率下降中央银行出售证券→基础货币回笼→货币供应成倍紧缩中央银行出售证券→货币供给减少+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3)特点①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处于主动地位②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③公开市场业务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随时作逆向操作④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对整个银行系统基础货币总量的调控,使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经济形势政策工具通货膨胀(总需求总供给)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存款准备金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提高再贴现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证券,回笼基础货币买入证券,投放基础货币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与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以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的贷款的利率。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以抑制过度的投机。主要工具是: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只需按照一定比率缴纳保证金,经纪人则可通过向商业银行借款,为其客户垫付部分价款,以增加交易量。通过提高该比率,控制商业银行对经纪人的放款,进而达到收缩信用的目的。2.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规定的各种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房地产交易中的过度投机。不动产信用控制主要包括规定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的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等。3.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所规定的销售融资的限制性措施。消费者信用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中首次付款的最低金额、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以及适用于分期付款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等。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直接信用控制(1)信贷配给信贷配给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及客观经济形势的需要,权衡轻重缓急,对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加以合理分配和必要的限制。(2)流动性比率流动性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在其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规定该比率主要是为了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能力,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并限制信用的过度扩张。一般说来,流动性比率与收益率成反比。因此为保持央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必须缩减中长期贷款(3)利率上限利率上限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对存贷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规定利率上限主要目的是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竞相吸收存款,以及为了取得高回报在资产运用方面承担过高的风险2.间接信用控制(1)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属于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窗口指导是监管机构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引导金融机构主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进而实现监管目标的监管行为。(2)道义劝告所谓道义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特殊的声望和地位,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或与其负责人面谈等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一、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基本概念二、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三、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作用中间变量
本文标题:17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9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