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笔记1/78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有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1840至1919年的中国及世界政局变动2、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3、阶级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开展4、实践基础--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开始萌芽时期(1921~1927年)1、认清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3、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4、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2、初步形成时期(1927~1935年)1、初步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笔记2/782、初步形成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和军事战略战术思想3、提出了正确的党的建设原则4、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5、制定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3、走向成熟时期(1935~1945年)(1)哲学思想系统化(2)军事思想系统化(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完善(4)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5)统一战线思想系统化(6)党的建设思想系统化4、继续发展时期(1945~)解放战争时期:十大军事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总政策;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等。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学说。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轻重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等等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1、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的提出1941年3月,延安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最早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样的概念。1942年7月,陈毅在为纪念中共建立二十一周年而写的《伟大的二十一年》中,认为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已经开始确立。1942年7月1日的《晋察冀日报》头版上邓拓以醒目的标题刊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1943年7月,王稼祥为庆祝建党二十二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一文中,首次使用“毛泽东思想”一词。1945年4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并阐述了毛泽东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笔记3/78中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有作了重要补充,在《决议》中“中国革命”后加了“和建设”。即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第三、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2、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首先,完整准确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其次,要把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严格区分开来第三,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3、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第一,毛泽东的伟大地位第二,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第三,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但这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第四,综观其一生,功大于过一、邓小平的不凡经历寻求真理、转战前线、开国元勋、文革磨难、总设计师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二)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三)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道路上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四)现实情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笔记4/78展道路。(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要一切从社会主义中国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而依靠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完成。四、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二)邓小平理论始终贯彻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四)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三)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四)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世情)实践基础: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变化(国情)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党情)理论来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一)“三个代表”的形成与发展1、1994年江泽民提出把党的建设确立为“新的伟大工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笔记5/782、1995年江在北京提出要在党内进行“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998年“三讲”教育活动全面展开;3、2000-2-21江在广东高州“三讲”教育动员会上首次提出“三个代表”;4、在江浙沪视察时深刻论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5、2001-7-1江发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全面阐述其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6、2002-5-31就如何落实“三个代表”作进一步阐述;7、2002-11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作为党的基本指导思想。(二)“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1、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主要内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关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想;关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笔记6/7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过程2、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兼顾多方利益关系及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提出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快发展,兼顾速度和效益等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2、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3、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第一,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共产党宗旨中的服务对象而言,还是从共产党执政的权力来源而言,都是人民。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五大表现”第一,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地调整过来;第二,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笔记7/78第三,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莫大损失;第四,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落后;第五,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四、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本文标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97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