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meimei。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科学2、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自然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研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变趋势(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服务。(5)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简史综自—年轻学科,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知识萌芽早,我国先秦时期公元前5世纪,禹贡和管子地员篇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综自经过漫长的知识积累,从18世纪后期,理论开始萌芽,到20世纪初现代理论形成。一、古代地理学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期,综合思想把各要素联系在一起,描述、记述地理事实。综合思想。二、古典地理学时期——综合自然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不是简单描述地理事物,而是分析说明地理事物——解释地理学,来区别于古代的描述地理学。三、近代时期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理论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地球表面大部分得到考察,地理学有理论概括的基础。科学技术的飞跃——科学分化,受分析思潮影响,地理学越分越细,面临危机,在地理大分化时期坚持地理学综合研究方向的学者4人:道库恰耶夫重大贡献,自然综合体思想,景观学派和普通自然地理学派的贡献,综自理论的形成。四、现代地理学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新趋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理学——计量革命——使地理学在实践中更精确化,现代地理学,精确的解释、科学化。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一、物质组分组成结构在自然地理系统中,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外,还有多种次生的组成成分。这些次生的组成成分是四种基本组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又称为衍生物。衍生物一般集中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直接接触和联系最紧密的部位,即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面上。自然地理系统的衍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陆地表面岩石风化壳及其表层的土壤,主要分布于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2)覆盖于岩石圈表面的大陆冰川,分布在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3)富含生物有机体的海底软泥、湖底腐泥和沼泽泥炭等类现代沉积物,分布在水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二、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地热能及重力能)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活动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3.2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1、分层结构自然地理系统在垂直方向上组成物质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组成“千层饼”式的构型。如:等级较低的生物群落中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地下层。等级较高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食消费者、肉食消费者和分解者。2、渗透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内部物质的渗透明显,任何地圈中都包含大量的属于其它地圈的物质。3、水平结构(1)棋盘式结构。(2)平行式结构。(3)交错式结构。(4)镶嵌式结构(1)棋盘式结构。它是由块状自然地理单元绝对规则分布构成的最规则的结构类型。(2)平行式结构。它是由平行分布的条带状自然地理单元构成的。(3)交错式结构。它是由非平行的条带状自然地理单元构成的,多具有不规则的边界,其组分通常相互交叉。(4)镶嵌式结构。它是由块状自然地理单元不规则分布的组成的结构类型。如已退化的草地(草斑和碱斑镶嵌分布)。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物质循环的类型(1)地球的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水循环(Hydrologiccycles)气体型循环(Gaseouscycles)氧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cycles)磷循环,硫循环3、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1)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2)碳循环:碳循环从大气中二氧化碳储库开始,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移到植物体中形成碳水化合物,然后被各级消费者利用,其生物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还原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再把碳回归到大气中。◆碳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s):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碳(SF6)、氟氯碳化物(CFCs)、氢氟碳化物(HFCs)等温室效应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沒陆地:全球气候经常发生暴雨或干旱: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3、氮循环有: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即电离固氮)每年生物固氮的总量占地球上固氮总量的90%左右,生物固氮在地球的氮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固氮作用→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水体富营养化(1)定义: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发生在湖泊时叫水华;发生在海域时叫赤潮(2)污染源: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3)危害:1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在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发出腥味异臭。藻类散发出这种腥臭,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烦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以不舒适感觉,2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类的大量水藻。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低,富营养严重的水质透明度仅有0.2米,湖水感官性状大大下降。3影响水体的溶解氧4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富营养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某些藻类能够分泌、释放有毒性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牲畜饮入体内,可引起牲畜肠胃道炎症,人若饮用也会发生消化道炎症,有害人体健康。5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湖泊常常是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给水源。富营养水体在作为供给水源时,会给制水厂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在夏日高温藻类增殖旺盛的季节,过量的藻类会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需要改善或增加过滤措施。其次,富营养水体由于缺氧而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而且水藻产生的某些有毒的物质,在制水过程中,更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6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湖泊水体中各种生物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一旦水体受到污染而呈现富营养状态时,水体的这种正常的生态平衡就会被扰乱,某些种类的生物明显减少,而另外一些生物种类则显著增加。这种生物种类演替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破坏了湖泊生态平衡。(4)措施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3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赤潮和水华的区别赤潮(red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2-20微米)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水华”(waterblooms)是一种在淡水中的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水华发生时,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生物五界系统一、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是一种无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内没有任何带膜的细胞器。二、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是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三、植物界,包括藻类和高等植物四、真菌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在二界分类系统中划归植物界,但是又具有很多特征故列为一个独立的生物界。五、动物界,动物属于体内不含光合色素的真核一样生物。其中主要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省性是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它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高一级省性是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如: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自南而北又可分为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热岛效应(1)气温高:吸热多,蒸发热减少,生产、生活及交通放热(2)湿度低——气温高,地面蒸发又少,城市比郊区湿度低(3)风速小——城市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下垫面粗糙度大,使风速减弱(4)太阳辐射弱——城市工厂烟囱排放烟尘、污染粒子,吸收、散射阳光的结果,使城市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减少15~20%。(5)能见度差——大气中烟尘粒子多,使能见度降低;大气中凝结核多,使城市中的雾日增多,能见度降低。(6)降水多——以上凝结核多,热岛效应,下垫面粗糙,上升气流强,有利于增加降水。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评价也称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土地资源评价、土地潜力分级等。.按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土地评价的类型土地适宜性评价——评定土地对农、林、牧各业生物生长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即:适合或不适合,适合程度怎样?土地潜力评价——不针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如农林),而是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土地经济评价——“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角度来评定土地的质量等级。LUCC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一、驱动力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既有自然驱动力,也有社会驱动力。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貌等)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最基本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1.气候:气候条件对土地利用有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农作物、牧草和林木种类选择及其分布、组合、耕作制度和产量的影响上。2.地形、地质地貌:地质、地貌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地形通过对气温、降水及山体坡度等的作用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3.水文水文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4.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变化,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驱动力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包括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对土地的投入、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政策及土地资源保护的态度等;间接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治与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它们通过直接因素作用于土地利用。任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都与一定的环境后果相联系。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可从大气、土壤、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论述。一、对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即由于地表反射率、粗糙度、植被叶面积以及植被覆盖比例的变化引起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水发生变化,由此引起局地与区域气候变化;二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
本文标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meimei。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98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