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西部大开发十年综述(10篇)
1十年崛起新西部——西部大开发10年成就综述之一记者左娅朱剑红2010年01月0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编者按:2010年1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走过10周年。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就。10年来西部大开发的生动事实和巨大成就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十分有效的。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开设《西部大开发10周年》专栏,围绕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发展等方面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反映1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敬请广大读者关注。补齐西部这块“短板”,才能实现全国小康2000年两会,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内蒙古乌海市海渤湾矿务局工作人员孔令宏曾激动地告诉记者:“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消息传到乌海,全市人民无比振奋。不到两个月,就有100多名技术骨干回到乌海,决心在西部大开发中大显身手!”如今重温这段话,依然能感受到当年西部大开发建设者的摩拳擦掌、万丈豪情。西部地区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总人口约3.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但十年前,西部的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1%,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30%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超过5700万。此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也在西部……必须补齐西部这块国民经济的“短板”!因为,没有西部的小康,2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西部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科学发展。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并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西部大开发吹响号角,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此发轫。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10年转瞬即逝,在西部干部群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大开发成果显著。西部地区发展的脚步在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58257亿元,年均增长11.7%。工业增加值由5946亿元增加到24000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35839亿元,年均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954亿元增加到19239亿元,年均增长14.9%。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72亿美元增加到1068亿美元,年均增长25.6%。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夯实,以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为代表的大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2008年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同时还建成了13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90多万亩,新增节水能力60多亿立方米。西部地区的环境在改变,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减轻,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截至2008年底,西部累计营造林4.03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安排草原围栏建设任务5.97亿亩;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恶化土地治理面积222万亩。3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优质棉、牛奶、苹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并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善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此外,西部地区在严格环保标准的前提下,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东部沿海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西部地区受到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中央扩大内需投资43%以上投向了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振兴、技术创新和灾后重建等领域,西部大开发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地区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种植大棚蔬菜,陕西省安塞县侯沟门村村民何延红一家去年收入了2万多元钱。“以前在山上种粮食,有时候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是从山东寿光来挂职的干部帮我们建了大棚,还在网上请专家教我们种地,我家的日子才越过越好的。”统计显示,到2008年底,已有573名党政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同时有3528名西部地区的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挂职锻炼。东西部地区干部交流的深入推进,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10年来,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2008年,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16000元;中央财政安排扶贫资金598.1亿元,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3000多万人,37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进展,方便了西部人的生活。2000—2008年,西部地区新建西藏林芝、四川九寨沟等支线机场21个,新增铁4路营业里程8000多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92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779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西部人还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000—2008年间,西部地区建成乡镇卫生院16440个,村卫生室近18万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累计救助困难群众5696万人次。累计扫除文盲600多万人,普通高校数量从1999年的251所增加到2007年的467所,在校学生数增加3.6倍。博物馆增加了179个,综合文化站增加了1421个。10年崛起新西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西部开发还要有新举措。就像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上所说:“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十年再腾飞——西部大开发十年成就综述之二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国电力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工程量最多的项目——西电东送工程三大通道全面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从天府之国到陇上江南,从雪域高原到八桂大地,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西部地区的面貌正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中焕然一新!102项重点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穿越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区”,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5口,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雪域金桥”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正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雪域高原才不再遥远。”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介绍。青藏铁路只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基础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2000年至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涉及铁路、能源、交通、水利等诸多领域,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远眺西部山川,交通线路四通八达。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000多公里。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79个。西部行路难的状况正在改变。遥望西部江河,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四川都江堰、宁蒙河套灌区等13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等大型水利枢纽已发挥效益。俯瞰神州大地,一条条能源大动脉,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勃勃生机。2000—2008年,西部地区新增油气管道里程14130公里,其中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累计完成输气量454亿立方米;西电东送工程新增装机5710万千瓦,在建规模5280万千瓦;西部新增长途光缆线路23万多公里。优惠政策保证项目资金足、质量硬2000年至2008年,西部基础建设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完成投资之巨前所未有。经济基础薄弱的西部如何冲破资金困境?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优惠政策使资金、技术、人才汇成一江春水向西流,保证了项目起点高、资金足、质量硬。财政支持让基础建设迅速启动。从2000年至2009年9月,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下达中央建设投资累计达5507亿元,并适当提高对6西部地区项目补助比例,使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债项目资金用于西部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区利率优惠面达43%,西部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0%得益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倾斜性投资政策缓解了西部交通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调动了地方政府积极性,为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副司长蔡玉贺介绍,西部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总量是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50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增长幅度之快创历史纪录。西部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资金“血液”,更离不开科技“脊梁”。从高原冻土病害到湿陷性黄土施工,再到特高压直流输电,一批世界级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一批“世界之最”拔地而起,不仅增强了西部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提高了相关行业的整体水平。基础建设先行拉动经济、改善民生“这两年村里通了柏油路,交通方便了,科技人员下乡了,每亩收入翻了17倍!”陕西合阳县行家庄农民秦贞对中央西部开发政策感激得很。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仿佛打通了经济发展的七经八脉,让这10年成为西部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10年。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保证了农业持续增产,加速了农民生活改善。10年来,西部农村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9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400多万亩,新增节水能力60多亿立方米,779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得以解决。城乡基础设施的建成,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10年来,西部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回收、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建设项目相继投产,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带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为东中部地区注入新活力。西气东输工程于2004年12月30日投产以来,已向长三角7地区输入清洁能源逾600亿立方米,3000余家工业企业和近3亿人从中受益。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还让西部山河更加秀美。累计投资逾85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让中国最长内陆河、南疆各族群众的“母亲河”青春长在,让古老的胡杨林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特色优势产业“靓”起来——西部大开发十年成就综述之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西部各省区市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当地的资源优势正逐步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纪人快来了,快把果子清点好准备装车!”冬日的寒气掩不住李俊德一脸的喜悦。收到短信,一家人忙着将苹果清点装袋。李俊德是陕西洛川县京兆乡果农,家有5亩地,以往种的都是油菜,辛苦一年只能弄个温饱。后来,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全部改种苹果。近年来,伴随着陕西果业的发展壮大,他家的收入逐年上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李俊德一样,许多西部地区的老百姓成为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受益者。特色产业成为地区竞争优势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国90%;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90%……西部地区十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业方面,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水土8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四川、内蒙古等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9%和32.8%,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国的90%,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1/4。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建成了一批天然气、煤炭、钾盐、磷矿、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广西氧化铝基地生产规模占全国的1/4;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新疆罗布泊120万吨钾肥、青海柴达木100万吨钾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西部重大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
本文标题:西部大开发十年综述(1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01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