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2007-03-3012:04:38作者:来源:摘抄浏览次数:4781文字大小:【大】【中】【小】关键字:|徐家初中|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过程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历史传统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内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许多弱点的客观存在,导致人们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延续的条件得到强化,从而使一些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阈值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来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习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上述种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弹奏出与他们身份、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中学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利用教育的手段方式途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符合历史客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教会他们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构成,探讨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发现寻求消退、减少、排除不良行为习惯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对策,促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正是开展本课题研究深层次意义和价值所在。二、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界定要研究和预防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及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技术,首要问题是要了解明确,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或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内容和对象,才能顺藤摸瓜,寻求到产生不良行为多种根源(或因素),对症下药,找到应对的理论技术、方法、对策,才能完成我们教育目标和任务。那么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呢?我们知道,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其个人行为要受制于校规校纪、《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其行为要受制于中国法律、公民道德规范的约束;作为一个中国人其行为必然受到中华民族一些传统道德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其行为要受到来自自己的内心准则、家庭、朋友、所在的组织规则的直接束缚。可以这样说,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种种规则中,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成熟、成形,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早退,重者如抽烟、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因此,我们认为,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中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毒、注射毒品;(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十)吸烟、酗酒。上述行为的进步发展就是严重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是泛指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轻度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其相关群体及其个人的危害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中度严重不良行为。上述三种不良行为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次数上重复和再现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因而预防了不良行为在时间上的延续,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也就破坏了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条件,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就成为不可能了。三、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而且是动态的。具体而言,包括内在环境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内在环境因素是遗传素质、婴幼期生理性疾病、青春其综合症、心理障碍等。(一)先天遗传因素。指学生在母胎期中毒、感染、药物放射,产伤缺氧引发精神发育障碍和怀孕期间母亲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等。一般认为胎儿在最初这个月,对上述身心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最为敏感。其他如近亲结婚、高龄生育、父母潜在遗传缺陷等因素所致。(二)婴幼儿期疾病因素。由多动症、抽动症、行为问题儿童、病太人格、癫痫脑外伤、脑水肿、脑肿瘤、脑炎、脑膜炎、高烧或产生严重身体疾病引致的脑功能损害等,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导致其后天不良行为的发生。(三)青春其综合症的影响。青年期综合症主要表现在:1、记忆力、思维力、回忆再现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上课听不进,思维迟钝,意识模糊,学习成绩下降;2、白天精神萎靡,上课易瞌睡,打哈欠,大脑昏沉。3、夜晚大脑兴奋,浮想联翩,难以入眠,乱梦纷纭,醒后大脑特别疲困,提不起精神;4、头昏头痛,眼窝黯黑,视力疲劳,心悸气短,腰酸腿困,疲乏无力,无精打采,消化不良,体力下降;5、心慌、胸闷、呼吸不畅、抵抗力下降、眼花、手足发凉、多汗、便秘、消瘦、脸色燥红或苍白;6、性冲动频繁,极易性幻想,形成不良性习惯,过度手淫难以克服;7、不良性习惯日久导致性神经由兴奋亢进转为疲劳抑制,性功能减退,导致男子频繁滑精遗精,女子白带增多;8、心理状态欠佳,忧虑抑郁,烦燥消极,性功能减退,敏感多疑,缺乏学习兴趣,生活冷漠,好动肝火;9、忧伤、恐惧、自暴、自弃、厌学、逃学、甚至自虐、自尽。(四)心理障碍。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城市中,约有17%到20%的学生存在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攻击性行为、逆反心理和不合群现象。常见的表现有:友谊中的心理障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考试中的心理障碍;集体中的心理障碍;与家长关系的心理障碍;平常与人交际中表现的心理障碍;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形成,受动机、感觉、学习、信念和态度这四大心理因素影响。1、动机。当人的心理需要达到很强的紧张程度时,就会转化为动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紧张状态才会得以消除。2、感觉。学生产生某种不良行为动机后,一般就会想方设法去施行这种行为,这些行为的实施还受感觉影响,人们通过看、听、嗅、触、味这五大感觉功能来接受外界信息,每个人对这五种感官发挥作用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由于对事物评价不同,因此,他们所表现的行为也不尽相同。3、学习(Learning),也称后天经验,学生不良行为及习惯养成,并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体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里学习是指由于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引起的学生行为的变化。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是通过驱使力(某种需要)、刺激物、提示物、反应和强化这系列过程得到实现的。根据学习理论,我们要善于把一些不良刺激物和学生割裂开来,使用一些手段和技术,让学生不能获得有关提示物的信息,使学生多次失败后,减弱不良行为产生的动机。4、信念与态度。学生通过不良行为和学习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这又过来影响他的新的不良行为。这里信念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信任程度,而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程度,感情行为意向等。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竞争因素、经济因素。(一)科学技术环境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是一种创造性力量,它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许多便利和新的内容,另一方面科技又是一种毁灭性力量,它将破坏人类系统固有的平衡状态,引发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电视、电影音像制品产生之日起就存在一个作品健康性问题,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不法商人制作贩卖大量充斥暴力、***、淫秽内容作品,对青少年造成极大危害,此类事例不在少数。近几年来,网络的发展也正是如此。互联网的好处人人皆知,与之伴生的负面影响也为世人所关注。许多事例表明,网络的高效与便利,已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成为其中一部分。同时又告诫人们,虚拟网络空间已不再是一片净土。来自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的数据表明,我国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逐年猛增,1999年公安机关立案侦察计算机违法案件仅为400余起,2000年剧增为2700余起,是上一年的6倍多,去年又上涨到4500余起,比上年上升了70%。其中90%以上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牵涉到网络。***淫秽服务、逃税、黑客等瞄准网络,甚至盗窃、诈骗、恐吓、敲诈、勒索、非法传销,赌博等各类传统犯罪纷纷涌入网络。甚至以前通常认为不可能通过网络进行犯罪的如杀人也在虚拟空间中悄悄蔓延。(人民日报2000年4月10日第十一版)《犯罪入侵网络》最新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已拥有5660万户互联多用户,据调查在我国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年人约占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上网成为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形成的一条新途径。[案例1]八成青少年上网为玩游戏聊天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人约有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不正确的上网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危害。阿军是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告诉记者,班内30%以上的同学都上网,没有上过网的同学就会被讥笑为“落伍”。同学们上网除了玩游戏、聊天,几乎没其它事可做。许多学生下课,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网吧过瘾,有的甚至逃课去打游戏。谈及电脑游戏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老师和家长反映强烈。成都一位班主任说:“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一个学生,曾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都赛区一等奖,后来因为沉弱于电脑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母为让他避开游戏,把他转到我们学校,期望寄宿制的封闭学校能把孩子和电脑游戏隔开。学校在其上学时还能管住,放假回家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往网吧里钻。最后,他不得不退学,非常可惜。”(根据新华社成都4月23日电)(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横向上,社会文
本文标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05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