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大气的水平运动说课稿高一地理:代华冰课题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的第二节《大气的运动》。整个说课分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前一部分《热力环流》对本节来讲,旨在说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可以说它是学习本节的前提,而“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是一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下风的方向。②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2.技能目标通过对板图、板画和书中图示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并能够用本节学到的原理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大气运动现象。3.情感目标通过对各种大气水平运动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并使学生能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指导今后的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1.教学重点及依据根据教学大纲把“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及其作用下风的方向”确定为重点,因为它是学习下一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理论基础。2.教学难点及依据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确定“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及其作用下风的方向”为本节教学难点,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而此时高一物理还没讲到,为学生理解该过程设置了很大的障碍。2二、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灵活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法、比较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三、说学法指导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读图方法,对教材中的案例、图示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总结得出结论。四、说教学过程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关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尽量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样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先讲清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知道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绘制方法,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风向的确定首先让学生回忆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因为第一单元所学的地转偏向力很简单,而初中物理又学过摩擦力,所以在这里不必过深讲解。理解了这两个力后即可学习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高空的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二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的方向”示意图,同时用多媒体展示二力对风的影响的动画过程。让学生交流,讨论二力影响下风向如何偏转及二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平行等压线的关系。近地面的风,还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展示立体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速的影响及三力达到平衡后风向与平行等压线的关系。3最后展示“海平面的等压线”图,学生观察等压线分布状况(不是平直的,而是闭合的),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本部分教学注意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第三环节课堂小结教师引导,提示,并用多媒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演示知识结构即板书内容)。第四环节课堂练习反馈总之,在整个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拓展思维,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理性知识。板书设计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二、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风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的风(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作用下的风(近地面)——风向斜穿等压线。
本文标题:大气运动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06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