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3
1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3邢窑白釉壶,唐,口径7.5cm,足径7cm,高17.5cm壶敞口,长圆腹,平底,小短流,颈与腹部有曲柄相连。通体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此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釉色洁白莹润,属邢窑白瓷中的细白瓷,体现出唐代邢窑白瓷“似雪类银”的素雅与优美。2邢窑白釉碗,唐,高7cm,口径8.1cm,足径3.8cm此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质白润莹厚。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3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径2.3cm,足径7.9cm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4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颂。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5越窑青釉壶,高14.2cm,口径6.1cm,足径7.4cm壶撇口,短颈,溜肩,圆腹,椭圆形圈足。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另一侧为曲柄。壶身饰直线纹四条,将壶身分为四瓣形。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1936年,此注子出土于绍兴元和五年(810年)墓,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唐代称这种有柄有流的壶为注子。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故宫博物院。6越窑海棠式杯,唐,口径13.2-8.2cm,足径5.8cm,高6.6cm此杯的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棠花开,杯足较高,外撇。此种造型来源于萨珊金银器“多曲长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此样式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成为唐代较为流行的式样。越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南方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此杯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反映了当时的烧瓷水平。7青釉执壶,唐,高13.4cm,口径5.9cm,足径7.3cm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的纹片。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瓷器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8越窑青釉四系瓶,唐,高35cm,口径18.9cm,底径11cm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立有圆形四系,椭圆腹,腹下渐收,平底。釉呈青绿色,里外釉开片,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造型亦丰富多样。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此器是初唐时越窑瓷中之精品,器形较大,造型规范端庄,为罕9见的佳作。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越窑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窑。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10白釉绿彩枕,高9.5cm,长16.5cm,宽10cm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11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cm,口径9.8cm,底径9.2cm罐直口微撇,丰肩,肩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四系。通体内外施青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处涂以酱色釉斑。此罐为四川邛窑产品。12珍珠地鹦鹉纹枕,唐,长17cm瓷枕腰圆形,枕面以排列细密整齐的珍珠纹为地,中心刻划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外周辅以白色的卷草纹。枕四周戳印相间排列的圆圈纹及朵花纹。纹饰线条细腻流畅,鹦鹉形象栩栩如生。此枕当为河南密县窑的产品。13青釉夹耳盖罐,通高18.6cm,口径7.2cm,足径8.2cm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盖平顶直口。罐里外满施青釉,釉色莹润,开细小纹片。此罐是广州石马村南汉墓出土的4件夹耳盖罐之一。此种夹耳罐的设计取自南方木桶式样,极为别致。罐肩部两侧分别立起一对带孔的方形系,盖的两侧亦各凸出一带孔的长形片,罐盖合时,盖上伸出的带孔的长方形片夹于肩上双系空隙处,一端可系绳作轴,另一端可开启。与此相同造型的夹耳盖罐不仅在浙江越窑及湖南长沙窑的制品中有发现,而且长沙五代墓葬的随葬品中也有出土,可见这种夹耳盖罐在五代时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14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五代,通高4.8cm,口径8.8cm,足径5.4cm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滑,造型趋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五代时期,更多地注重花纹装饰,刻花、印花、划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装饰题材进一步拓宽,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15越窑青釉执壶,五代,高19.7cm,口径9.7cm,足径7.6cm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宋16影青注子、注碗,宋,通高24.3cm注子小圆口,有盖,盖顶饰狮形钮,折肩,弧形流,曲柄,圈足。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形,圈足。通体施青白釉。注子、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注子亦称执壶,为盛酒器皿;注碗用于盛放热水。温酒时将注子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此为实用器皿。17青白釉蟠螭提梁倒流壶,宋,通高11cm,足径6cm壶为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莹碧剔透。此壶造型新颖别致,清新怡人。18绿釉三彩划花人物纹枕,高11.8cm,枕面33.5×15.5cm枕呈长方形,两端稍阔,中间略收,一侧面有一圆形通气孔,施釉不到底。枕面以刻划法勾勒边框,纹饰分3组,中间一组为人物纹,二人前后相伴而行,服饰一黄一绿,前者手持鱼篓,后者扛杆,似去垂钓。周围的绿树、青草、黄云透出生机。两侧2组黄地开光内各绘折枝花一朵,白花绿叶,开光外衬以褐黄色地。枕面的边框外至枕侧面施绿彩。枕面纹饰设色以绿彩、黄彩为主,色彩素雅,体现了宋三彩的着色特点。19白釉花口高足杯,宋,口径9.8cm,足径4.5cm,高6.3cm杯口呈五瓣花形,器身呈花瓣状,高足微外撇。通体施白釉。此杯造型仿金银器中花瓣形高足杯而制,精致细巧,釉色洁白,釉质光润,体现了宋代白瓷的烧制水平。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20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烧制。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长32cm,宽23cm;底长31cm,宽21.5cm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棱角处有八条竹节状突起,背面有一通气孔,素底无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绘折枝牡丹一枝,并在花瓣、花叶上刻划出筋脉。枕面周边描绘黑彩边框。此枕采用的竹节出筋装饰是宋代磁州窑的典型风格,枕面画面精21细生动,为磁州窑的高档产品。八方形枕是磁州窑常见的枕式,在窑址调查中发现有专门烧这种枕的窑。传世八方形枕的装饰纹样多为折枝花鸟、莲池游鸭、鸡、兔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宋,高10.4cm,长29.9cm,宽22.5cm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22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宋,高10.5cm,长28.3cm,宽19.8cm枕呈长方多边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边。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为篁竹一丛,枕壁为卷草纹。在宋、金、元时期,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采用简笔画法,笔触自然流畅,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张家造”款识。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进行遗址调查工作时,在磁州窑的观台窑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张家造”款识的瓷枕标本,说明当时有专门烧造瓷枕的窑场23当阳峪窑绞胎小罐,宋,高9cm,口径3.6cm,底径5.1cm罐圆口,短颈,鼓腹,平底。颈部施白釉,外腹部釉色为褐白两色,纹饰呈羽毛状。绞胎是唐、宋时期北方地区许多窑口经常使用的一种工艺手法,它以深浅两种颜色的胎土相互绞合成型,或用两种颜色的胎泥绞出不同的纹理贴塑在器物上,使器物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种变化的美感,纹饰有羽毛纹、树叶纹、木纹、朵云纹等。绞胎工艺非常复杂,烧制难度很大,因此目前所见器物一般均为小件器。常见的有盘、碗、小罐、小壶、枕等。陕西地区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骑马人绞胎俑,是目前所见保存较完整、器形较大的绞胎作品。唐代与宋代的绞胎器除造型不同外,两者的胎釉也有区别,唐代绞胎器的胎釉以黄、褐色调为主,宋代绞胎器的胎
本文标题: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3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