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满族2015•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满文是由契丹字和汉字演变而来,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历史文化汉朝-挹娄yìlóu魏朝-勿吉隋唐-靺鞨mòhé宋朝、元朝及明-女真后金、清-满洲族共268年,历十帝爱新觉罗氏现代满族姓氏的转变•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就是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叶赫那拉”改为“钱”也是同样的道理。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钱杏贞八旗•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后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衣:MAN神马旗的?•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为适应寒冷的气候,满族先民选择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现在的旗袍。•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靰鞡靴鞋衣:MAN你以为清朝的美男子都长刚才那样,实际上,让清穿女们爱的死去活来的阿哥们的发型应该是这样的:“金钱鼠尾辫”。署名“海外散人”所做的《榕城纪闻》里有云:“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变“峨冠博带”为“金钱鼠尾”,因为游牧民族骑马打猎,风吹头发乱;且诸族战争不绝,盔甲不离身,辫子与日本人的月代头↓↓同类,都是因为“蓄了头发,戴起头盔来便很热”经得起“月代头”考验的帅锅!!!发:MAN•妇女旗装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装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装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成为现代旗袍。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2014年3月,中国旗袍会成立,名誉会长为彭丽媛。衣:WOMAN衣:WOMAN•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这都是啥发型?发:WOMAN那么问题来了:发:WOMAN1皇后主要旗头。以金饰占大部分,2皇后唯一的大拉翅。比较简洁,布满了金珠。3金饰很少,整体简洁。是避暑时戴的4皇后最后的钿子。以蓝色为主,右侧两支宽金簪5皇后主要钿子。以金、珍珠为主,很气派。食: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我国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源于清朝宫廷,原为康熙66岁大寿的宴席,旨在化解满汉不和,后世沿袭,加入珍馐,极为奢华。•清代名宴包括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上菜108种,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江浙菜为主。世俗所谓“满汉全席”中的珍品,其大部分是黑龙江地区特产(或出产):如犴鼻、鱼骨、鳇鱼子、猴头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什蚂、烩鸭丝、烩鸭腰、烩鸭条、清拌鸭丝、黄心管儿、焖白鳝、焖黄鳝、豆豉鲇鱼、锅烧鲤鱼、烀烂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儿虾、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儿、卤煮寒鸦儿、麻酥油卷儿、熘鲜蘑、熘鱼脯、熘鱼肚、熘鱼片儿、醋熘肉片儿、烩三鲜、烩白蘑、烩鸽子蛋、炒银丝、烩鳗鱼、炒白虾、炝青蛤、炒面鱼、炒竹笋、芙蓉燕菜、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炸木耳、炒肝尖儿、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飞禽。炸汁儿、炸排骨、清蒸江瑶柱、糖熘芡仁米、拌鸡丝、拌肚丝、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糟鸭、糟熘鱼片儿、熘蟹肉、炒蟹肉、烩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烟鸭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炝茭白、茄子晒炉肉、鸭羹、蟹肉羹、鸡血汤、三鲜木樨汤、红丸子、白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三鲜丸子、氽丸子、鲜虾丸子、鱼脯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樱桃肉、马牙肉、米粉肉、一品肉、栗子肉、坛子肉、红焖肉、黄焖肉、酱豆腐肉、晒炉肉、炖肉、黏糊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大肉、烤肉、白肉、红肘子、白肘子、熏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锅烧肘子、扒肘条、炖羊肉、酱羊肉、烧羊肉、烤羊肉、清羔羊肉、五香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炸卷果儿、烩散丹、烩酸燕儿、烩银丝、烩白杂碎、氽节子、烩节子、炸绣球、三鲜鱼翅、栗子鸡、氽鲤鱼、酱汁鲫鱼、活钻鲤鱼、板鸭、筒子鸡、烩脐肚、烩南荠、爆肚仁儿、盐水肘花儿、锅烧猪蹄儿、拌稂子、炖吊子、烧肝尖儿、烧肥肠儿、烧心、烧肺、烧紫盖儿、烧连帖、烧宝盖儿、油炸肺、酱瓜丝儿、山鸡丁儿、拌海蜇、龙须菜、炝冬笋、玉兰片、烧鸳鸯、烧鱼头、烧槟子、烧百合、炸豆腐、炸面筋、炸软巾、糖熘饹儿、拔丝山药、糖焖莲子、酿山药、杏仁儿酪、小炒螃蟹、氽大甲、炒荤素儿、什锦葛仙米、鳎目鱼、八代鱼、海鲫鱼、黄花鱼、鲥鱼、带鱼、扒海参、扒燕窝、扒鸡腿儿、扒鸡块儿、扒肉、扒面筋、扒三样儿、油泼肉、酱泼肉、炒虾黄、熘蟹黄、炒子蟹、炸子蟹、佛手海参、炸烹儿、炒芡子米、奶汤、翅子汤、三丝汤、熏斑鸠、卤斑鸠、海白米、烩腰丁儿、火烧茨菰、炸鹿尾儿、焖鱼头、拌皮渣儿、氽肥肠儿、炸紫盖儿、鸡丝豆苗、十二台菜、汤羊、鹿肉、驼峰、鹿大哈、插根儿、炸花件儿,清拌粉皮儿、炝莴笋、烹芽韭、木樨菜、烹丁香、烹大肉、烹白肉、麻辣野鸡、烩酸蕾、熘脊髓、咸肉丝儿、白肉丝儿、荸荠一品锅、素炝春不老、清焖莲子、酸黄菜、烧萝卜、脂油雪花儿菜、烩银耳、炒银枝儿、八宝榛子酱、黄鱼锅子、白菜锅子、什锦锅子、汤圆锅子、菊花锅子、杂烩锅子、煮饽饽锅子、肉丁辣酱、炒肉丝、炒肉片儿、烩酸菜、烩白菜、烩豌豆、焖扁豆、氽毛豆、炒豇豆,外加腌苤蓝丝儿。食酸汤子窝窝头萨其马酸菜白肉血肠•满族每逢年节喜庆之日,必吃大锅炖肉。将猪宰杀后,剥皮去头,取出内脏,然后将其卸成若干块,放入大锅中猛煮,不加如其他东西。煮熟之后,用盆或大碗满满盛上围坐在一块吃食•八碟八碗:不是固定的八个菜。•“八碟”是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八碗”是四个荤菜四个素菜。•“八碟八碗”的菜品也在与时俱进,厨师会根据季节进行选择。刺嫩芽蘸酱大丰收皮冻干肠面肠拼炒笨鸡蛋白肉蘸酱炒木耳炒大叶芹牛肉萝卜汆白肉血肠大碗肉炖豆角.菌汤素烩汤冻豆腐海带汤荠荠菜土豆汤•“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便于聚暖。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住“烟囱坐在地面上”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住•庭院里东南迎大门处立了一根杆子,叫“索伦杆”,这是满族习俗,每户人家都要在这里置一神杆。杆子的顶部包着一块红布,有时会放一锡制或木制的斗子。杆顶下约一尺左右横置一短杆。神杆根部放三块石头,称为“神石”。有些古老的满族民居,还会在神杆后筑影壁,影壁墙头装饰雨搭。•窗户纸糊在外是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免得为雨雪淋湿、冷热不均而脱落。行•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是男子常用的请安大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也叫“单腿跪”、“扛肩膀头”。•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跪拜礼:男子的请安礼,跪拜者垂手低头来到受礼者面前,双手扶住双膝,双膝跪地后口称“给某某请安”,随着话音落地站起,走到侧面站立。•嫔妃佩戴旗头(不方便磕头),右手扬一下手帕,表示磕头一次。•抹额礼(扶鬓礼),平辈之间•拉手礼(拉拉礼),要好的姐妹之间•蹲安礼:这是女子对长辈请安礼。嘴里念叨“请某某大安”•“万福礼”,原是汉人的礼仪,满族学过来,改良了一下。行清代前期沿袭明制的“御门听政“,也不在太和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当皇帝就座后,太监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清代并没有固定专设的“早朝”行议事上朝出巡问诊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皇帝出行,老百姓面壁而立bisimbebuyembi(毕西木波不夜密)Baniha(吧呢哈)
本文标题:满族衣食住行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3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