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中国·合肥门户网站2011年07月13日作者:吴利林陈卫闫建明根据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印发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审计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皖审企〔2010〕64号)的统一部署,本调研组自2010年9月20日起,对合肥市截止2009年末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走访了市统计局、发改委、财政局、市委宣传部、经信委、商务局等12个部门和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新兴文化业、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旅游会展业等7个重点行业。本次调查采取了搜集整理统计数据、查阅第三产业部门规划及相关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第三产业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除第一和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第三产业分为15个行业门类,47个行业大类,174个行业中类。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进了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三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呈现如下现状。一、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合肥市第三产业自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和积极引导下,在“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等一系列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一)总量保持持续增长。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88.45亿元,比2008年的724.28万元(本文2002-2008年生产总值数据采用第二次经普修订数据)增长了13.1%。是“十一五”初期2005年的448.52亿元1.98倍,是2004年370.36亿元的2.40倍;从增长速度看,2005年至2009年扣除物价因素,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4%,增加值达百亿元的行业已由2005年的1个发展到2009年的近5个。2005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稳居全省第一,比中部六省会城市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3%,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二)占GDP的比重,在“工业立市”战略指导下合理调整。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42%,比2008年降低2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6个百分点。2005-2009年三类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6:46:48、06:47:47、06:49:45、06:50:44和05:53:42,第一产业比重小且较稳定,第二产业逐年递增,由2005年的46%增加到2009年的53%,第三产业逐年递减,由2005年的48%减少到2009年的42%。三类产业比重的变化,是合肥市政府“十一五”期间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的结果,工业立市效果明显,第二产业占居优势(见表一)。表一:合肥市近年三类产业实现增加值及占比情况表单位: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第一产业总量52.5061.7177.28105.20108.69第二产业总量424.59532.36684.98887.781104.98第三产业总量448.52527.22639.29783.96888.45三类产业占比06:46:4806:47:4706:49:4506:50:4405:53:42(三)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贡献的作用日益突出。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实现税收165.58亿元,同比增长13.56%,占三类产业财政收入总额的48.4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14.47亿元,增长19.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7.92亿元,增长17.2%;从业人员122.2万人,比2008年增长5.98%,比2005年增长29.87%,占三类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达39.8%。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合肥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和解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四)传统主导产业不衰,新兴产业崛起。调查表明,“十一五”期间合肥市第三产业已成多层次发展态势。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3%,为传统性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与2005年以来各年度相比增减幅度不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7%,比2005年的15%增长了1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发展甚至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服务、教育、卫生保障福利、文体娱乐等四个行业的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7%,已初具规模,成为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合肥市物流基础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以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构筑了高效、便捷的网络环境。涌现了安泰物流、华泰物流、中外运、宝供物流等一批发展较好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也正在加速发展。2008年末,合肥市共有物流企业600户,是2005年的2倍。2009年末,普货运输车辆63589台、总吨位264132吨,全年货物运输量15911.96万吨,比上年增长23%,是2005年的2.59倍。建成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金融业不断聚集,区域性中心地位突出。“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加大了金融改革开放进程,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典当、农村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根据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日前发布第二期“中国金融指数”,合肥首次跻身“金融综合竞争力”全国第十强,位次超过天津。2009年末,合肥市共有各类银行机构26家,分支机构1000余家,信用担保机构128家,风险投资机构13家,保险公司36家。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735.31亿元、贷款余额达3492.52亿元,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均为25%;全市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企业数5436户,金额288亿元;保险公司各项保费收入53.7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比2005年的3.4%提高了2.1个白分点。——房地产业市场活跃,投资增长迅速。通过对合肥市房地产业的调查,房地产业呈现出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市场产销两旺的态势。2009年末,合肥市共有房地产企业1019家,比2004年增加252家;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01.0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82%,为2005年的3.6倍;2008年-2009年房屋竣工面积2168.7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272.10万平方米,市场供求总体平稳。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均位居第一,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24.8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4%,占GDP总量的比重达5.94%。——旅游、会展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显见。2009年末,合肥市旅行社已增至151家,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3家;旅游景点30多处,其中:4A级景区10处、全国农业示范点10处。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711.96万人次,同比增长27.7%,入境旅游人数20.03万人次,增长35.7%,旅游总收入172.88亿元,同比增长30.4%,三大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幅领先中部省会城市。会展业已进入全国二类会展城市行列,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300多家,专业展览公司30家。2003年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长40%,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合肥市举办各类会展132场,增长10%,因会展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约25亿元,较同期增长2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10%,综合经济拉动效益已达1:9。——信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服务业初见成效。2009年末,合肥市信息服务业单位数1699个(电信及信息传输业269个,计算机服务业970个,软件业460个),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为51.36亿元,占整体信息产业比重的18.2%,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全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建成3个服务外包示范区;截止2009年末,合肥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其中: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个,比2008年增加3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转化科技成果1000余项,孵化企业成活率达到80%以上;产学研战略联盟初步建立,共有90多家单位参加联盟;“第九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成功举办,参展项目达3816项,成功签约项目244个,总投资金额约828.4亿元。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总量规模不大。2005年至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虽然以年均14%速度增长领先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但总量规模与之相比存在差异。2005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48.52亿元,低于武汉660.91亿元、长沙435.33亿元、郑州266.86亿元、太原6.82亿元,仅高于南昌45.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8名;2009年增加值为888.45亿元,低于武汉1441.21亿元、长沙783.33亿元、郑州530.47亿元,高于太原47.31亿元、南昌179.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6名(见表二)。表二:中部省会第三产业实绩及占比情况表城市2005年2009年实绩(亿元)占GDP比重(%)实绩(亿元)占GDP比重(%)合肥市448.5248.46888.4542.26武汉市1109.4349.572329.6650.42长沙市883.8549.561671.7844.64郑州市715.3843.081418.9242.89太原市455.3450.62841.1454.43南昌市402.9839.99709.1638.59(二)结构比例偏低。1、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调整空间。与纵向比,2005年至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48.46%降到2009年的42.26%(见表三);与横向比,以2009年为例,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低于太原12个百分点、武汉8个百分点、长沙2.3个百分点、郑州0.6个百分点,排全国省会城市第23名,排中部省会城市第5名。同时,根据《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显示,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为66%,中等收入国家比重为52%,低收入国家比重为35%。故从近期看,第三产业占三类产业的比重符合合肥市发展实际,从远期看,合肥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很大。表三:近年来合肥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情况表年份GDP第三产业总量(亿元)增速%总量(亿元)占GDP比%增速%2005925.6117.5448.5248.4614.720061121.2917.9527.2247.0214.220071401.5518.7639.2945.6114.920081776.8617.7783.9644.1214.020092102.1217.8888.4542.2613.12、行业发展结构仍需调整。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金融、地产业除外)。合肥市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14%,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总数的55.7%;具有促进经济现代化特征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如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占第三产业总量的11.08%,从业人员占7.6%,与合肥市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也与合肥优厚的科教人才资源不匹配。文化、旅游业总量偏低,处于开发初期,各类要素市场发育低,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三)第三产业发展缺少牵头协调部门,数据统计等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涉及金融、商贸、会展、旅游、教
本文标题: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4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