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课文+笔记整理
绪论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有意义的: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论著:(魏)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此三者为中国文论三大名著)文学总集:(梁)萧统《文选》(雅文学)、(陈)徐陵《玉台新咏》(俗文学)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注: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案:指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反对当时那些余训勉于师傅的见解……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实现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入、玄、史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第二,(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了。《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写作是引用典故)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多方面。品评与文论体系的建立: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着乡党评议的风气,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人物品评的风气更加兴盛。人物品评在汉末多带有预言成败的意味,偏重于识鉴人才、拔擢俊彦,故品评之重点在政治、道德方面。(魏)刘卲(或作“劭”、“邵”)的《人物志》总结鉴察人物的理论和方法,特别重视人的材质,形成才性之学(易中天讲三国时提到的汉用人制度察举制在东汉末出现了“作秀”之风)。(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识鉴》、《赏誉》、《品藻》等门,记载了许多品评人物之生动事例。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有一个新的趋势: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为已经享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加以品题。人物审美的兴盛,对文艺审美起了催化的作用。有的文学审美范畴来自人物审美,如“风骨”、“骨气”、“风神”、“清虚”、“清通”、“高远”、“情致”、“才情”等。而人物流品的划分,也直接影响着文艺批评,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古画品录》,就是明证。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在《文心雕龙》中创作论这一部分是全书精粹,书中有许多精辟的概括,如“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艺术风格、艺术构思等许多重要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文学作品总集的编纂: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李善注《文选》六十卷,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三首和《古诗十九首》,共七百馀篇。编排方法是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然后在一些大类之下再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如赋又分为“京都”等许多小类。其中诗占了将近13卷的篇幅,共334首,是各类中数量最多的。在标举第一流的诗人这方面,萧统的眼光并不是第一流的;但在推崇被忽视的优秀诗人(如陶渊明、鲍照)这方面,他却有极高的眼光。陶渊明入选8首,鲍照入选18首,他们在《文选》中得到这样高的地位,说明萧统是一位很有文学眼光的选家。《文选》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它在文学史和文献学上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新的文学思潮及在此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创作:新的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现: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其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因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
本文标题: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课文+笔记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7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