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
1东营市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程2劳动关系管理3劳动关系管理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所作的牺牲。——马克思4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一、劳动关系(一)劳动关系的含义(3—268)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5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二)劳动关系的主体(3—268)1、劳动者(雇员)2、劳动力使用者(雇主)6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二、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3—270)(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3—270)1、内容是权利和义务2、双务关系3、具有国家强制性(三)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3—271)1、主体2、内容3、客体(四)劳动法律事实(3—271)1、行为2、事件7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三、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变(3—272)(略)8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三、劳动关系的调方式(3—274)(一)劳动法律法规(3—275)(二)劳动合同(3—275)(三)集体合同(3—275)(四)民主管理(3—276)(五)企业内部劳动规则(3—276)(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3—277)特点:群众性、自治性、非强制性(七)劳动监督检查制度(3—277)9第二节劳动合同一、劳动合同的含义和内容(一)劳动合同的含义(3—275)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二)劳动合同订立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三)无效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以及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属于无效劳动合同。10第二节劳动合同(四)试用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五)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劳动合同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除上述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保守商业秘密等其他内容。11第二节劳动合同(六)劳动合同期限(z)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七)劳动合同的变更、终止与续订(y)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由于情况发生变化,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对劳动合同部分条款进行修改、补充。劳动合同的未变更部分继续有效。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续订劳动合同。12第二节劳动合同(八)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以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中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九)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劳动法和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13第三节集体合同一、集体合同概述(一)集体合同的概念(3—278)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二)集体合同的特征(3—278)(三)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3—278)(四)集体合同的作用与意义(3—279)1、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2、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3、维护职工合法权益4、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14第三节集体合同(五)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循的原则(3—279)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15第三节集体合同二、集体合同的形式与内容(一)集体合同的形式(3—280)主件和附件(二)集体合同的期限(3—280)我国劳动立法规定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3年。(三)集体合同的内容(3—280)1、劳动条件标准部分(核心)2、一般性规定3、过渡性规定4、其它规定16第三节集体合同三、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一)确定主体(3—281)(二)协商集体合同(3—282)步骤:协商准备、协商会议、签字(三)劳动行政部门审核(3—282)(四)审核期限和生效(3—283)(五)集体合同的公布(3—283)四、集体合同的履行、监督检查和责任(3—283)17第四节民主管理一、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3—290)1、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国有)企业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2、特点(形式):组织参与、岗位参与、个人参与。3、职权:1)审议建议权,2)审议通过权,3)审议决定权,4)评议监督权,5)推荐选举权。18第四节民主管理(二)平等协商制度(3—292)平等(民主)协商是(非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就企业生产经营与职工利益的事务平等商讨、沟通,以实现双方的理解和合作,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达成一定协议的活动。(注意与集体合同中集体协商的区别)(三)信息沟通制度(3—293)1、纵向沟通2、横向沟通3、建立标准信息载体19第四节民主管理(四)员工满意度调查(3—293)1、内容:薪酬、工作、晋升、管理、环境。2、目的:诊断公司潜在的问题、找出原因、评估组织变化和政策对员工的影响、促进交流、增强企业凝聚力。3、五个步骤:(3—295)1)确定对象、2)确定满意度调查指向(目标)、3)确定调查方法、4)确定调查组织、5)调查结果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对策建议。20第四节民主管理二、工资集体协商(一)工资集体协商概述(2—360)1、含义(2—360)2、内容:1)工资协议的期限,2)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3)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4)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5)工资支付办法,6)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7)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8)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9)其它事项。21第四节民主管理(二)、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2—365)1、确定代表2、协商的实施步骤1)提出意向书和书面答复;2)互相提供资料;3)形成工资协议草案并提交审议;4)正式协议签字盖章成立。3、行政部门审查、工资协议生效与公布4、明确工资协议期限(附:协议书)22第四节民主管理三、工资指导线制度(2—361)(一)含义是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和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规定的总称。(二)作用:1、依据2、引导3、调控(三)制定原则(2—362)(1)一符合、两低于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协商原则23第四节民主管理(四)主要内容(2—362)1、经济形势分析2、工资指导线意见:上线(预警线)、基准线、下线。(五)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2—363)1)内容2)意义(六)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制定程序(2—369)1)信息采集2)价位制定3)公开发布24第四节民主管理四、劳动者派遣管理(一)劳动者(劳务)派遣概念(2—351)1、性质:典型的非正规就业方式,新型用工方式。2、特征:雇用和使用相分离。(二)劳动者派遣的特点(2—353)1、形式劳动关系的运行:派遣单位和劳动者2、实际劳动关系的运行:用工单位和劳动者3、劳动争议处理:25第四节民主管理(三)劳动者派遣的成因(2—354)管理成本、促进就业、强化法制、满足特殊单位需求(四)劳动者派遣机构的管理(2—355)1、资格条件:法人条件;2、设立程序:行政特许;3、合同体系:两种合同。(五)派遣劳动者的管理(2—356)26第五节企业内部的劳动规则一、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含义(3—287)是用人单位为进行劳动管理而制定的办法、规定的总称。二、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3—288)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2、企业和劳动者共同的行为规范3、企业经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27第五节企业内部的劳动规则三、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3—288)1、劳动合同管理制度2、劳动纪律3、劳动定员定额规则4、劳动岗位规范制定规则5、劳动安全卫生制度6、其它制度28第五节企业内部的劳动规则四、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程序(3—290)1、职工参与2、正式公布29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一、劳动争议处理概述(2—377)(一)劳动争议处理的概念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认定与实现所发生的纠纷。(二)劳动争议处理的分类(2—378)1、按照主体划分:1)个别争议2)集体争议3)团体争议2、按照性质划分:1)权利争议2)利益争议3、按照标的划分:1)劳动合同争议2)劳动安全卫生等争议3)劳动报酬等争议30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三)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2—378)1、直接原因:是否遵循法律规范和合同规范2、实质: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冲突二、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2—379)1、着重调解及时处理的原则2、依法处理的原则3、平等的原则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2—382)协商、调解、仲裁、判决31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四、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2—379)(一)特点:群众性、自治性、非强制性(二)调解委员会与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调解时的区别(三)调解委员会的构成和职责(四)调解原则:1、自愿原则2、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权利的原则32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五、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程序(2—383)1、申请和受理(30日内)2、调查和调解3、制作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的期限为30天。33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五、劳动争议仲裁(2—380)(一)含义2、特征:1)主体特定性、2)对象特定性(二)组织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三)仲裁原则:1、一次裁决原则2、合议原则3、强制原则4、回避原则5、区分举证责任原则(四)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2—381)34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六、劳动争议处理(2—385)(一)团体劳动争议的特点:(2—382)1、主体的团体性2、内容的特定性3、影响的广泛性35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2—383)1、申请和受理2、案件仲裁准备3、开庭审理和裁决4、仲裁文书的送达36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三)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2—385)(劳动者一方当事人30人以上的适用特别程序)1、组成特别合议仲裁庭;2、劳动者一方当事人推举代表参加仲裁活动;3、影响重大的案件由省级管辖;4、集体劳动争议仲裁15日日内结束,延长期限不超15日;5、就地、就近的原则处理;6、处理结果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37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四)团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方法(2—385)1、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方法1)当事人协商2)由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协调3)当事人的和平义务。2、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方法1)当事人协商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3)法院审理38第六节劳动争议处理七、劳动争议案例分析的方法(2—386)1、按照劳动争议自身的规定性进行分析2、按照承担法律责任要件进行分析(操作题,请结合案例学习)39第七节劳动监督检查制度40结束
本文标题: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8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