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社会福利思想结课作业论文
福利制度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我国福利制度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我国现行福利制度应当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我国各种体制和制度的建设,福利制度属于社会再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退休国家养老、个人就医单位报销,企业退休个人账户养老、合作医疗社会保险,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计划经济式福利到市场经济式福利,从覆盖面限制于城镇到普及到全社会各阶层全区域民众,从保障单一、有限到全面、相对充足的历程。社会福利制度(广义角度)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医疗等各个方面,具体到个人,不同人能够享受到的福利服务程度又是不一样的,这与个人所处社会阶层有密切关联。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社会分层的标准一般由职业分化、特殊制度(户籍制度、国家再分配、所有制等)所影响,经济体制的转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分层根据个体所掌握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多少,可以呈现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上述研究报告是作者陆学艺在21世纪初对中国社会各阶层调查研究后进行的划分,对比今日社会,这一划分仍然恰当。阶层的数量虽没有增减,但是各个阶层的人数比例却是不断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转变,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的人口在不断增加,各阶层人口不断变化,各阶层之间也在不断相互转化----上下阶层之间流动转换----上升、不变和下降皆存在。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高低不看人均或者全体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归根到底要看国家社会福利保障程度的高低多少。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和迟滞,主要表现在福利保障的范围不全面,福利保障的深度和程度不足等。我国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别----城市基本可以到位,农村地区没有到位;我国退休养老制度----城镇居民基本覆盖,农村社会保险刚刚起步;我国社会公共医疗----不仅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其他阶层之间也有较大差别(医疗报销制度等)。此外,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增大,贫富分化呈现出向两极强力发展的趋势。一般社会阶层的结构有金字塔型和橄榄型(纺锤型)两种,前者是社会阶层中底层所占比例较大,社会上层只占极小比例,后者是社会上层和社会底层所占比例都较小,社会中间阶层占较大比例,橄榄型结构中社会中间比较富裕阶层占民众较大比例,底层和上层占民众的极少人群,社会和谐程度高,金字塔型结构社会底层群体较大,处于贫困或生活相对艰难的人群比例较大,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参与度均较低,从社会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橄榄型的分层结构优于金字塔的分层结构。反观中国现在所处社会阶段,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仍然处于金字塔型结构阶段,尚未达到橄榄型结构,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一个国家即便在经济上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是如果其社会结构没有实现现代转型,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便仍然不能算是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本句话出处同上)陆学艺在研究报告中还讲到拉美中等收入国家只专注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结构转型问题,并最终导致国家发展受阻,便是最好的例证。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改革开放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不动摇。这一策略坚持至今,成效显著,但愈是坚持这一战略,国家运行的其他方面愈是得不到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体制应当分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初期)各种福利制度几乎完全移植苏联模式而建立,覆盖比较全面,保障比较完善,社会矛盾体现不明显;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福利制度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步伐,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养老金制度不再,开始由单独个人或是个人养老保险承担等等。即使是这几年国家和政府开始关注民生,增加了对于民众生活质量等的投入,我国的现代福利制度仍然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强烈反衬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片面性及其问题所在。我国现行福利制度缺陷明显,解决对策和成功经验也是触手可及的。面对我国福利制度老化、相关法律政策体系滞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政府重视意识不到位等问题,急需的是转变看待福利制度的态度,积极建立现代福利国家制度,对我国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点的新型全面充实的福利体制,扭转政府运行和服务的态度,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于社会福利的投入与建设。宏观政策引领层面,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医疗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切实缓解底层民众生活压力,增强其抗压抗风险能力,逐渐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立足全社会各阶层,缩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再分配对于公平的考虑,最终实现我国各阶层的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转变。相关研究甚多,不再赘述。微观具体应对层面,社会福利制度影响社会分层,解决社会分层存在的问题还要落脚于影响社会分层变动的四种主要因素(来源于陆学艺研究报告的分析结果)上。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的分化体力与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管理者与非管理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扩大,而这两方面都是技术进步、科层组织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进一步弱化了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如果用上下体现这一阶层的流动方向,它应当是向下流动的。与之相对的非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则进一步提升,体现知识和智慧的高价值。科层组织使得非管理者与管理者不断提升,二者对于提升的追求也促进了科层制本身的更加“科层化”----对立性。社会福利制度所能做的是弱化这种对立性的关系,利用社会再分配和社会保险和医疗等手段提升较低层民众的生活质量,平复其不满情绪等,我国经济总量的巨大充实为社会再分配得以实现提供了坚实后盾。特殊制度安排对社会阶层分化仍有显著影响,所有制、户籍制度、部门差异以及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强有力作用等。与社会阶层中较低阶层关系紧密的是户籍制度,这一制度追溯起来是计划经济制度的残余物,将独立的个人运用户籍进行分区分域严格管理,限制人员自由流动,这一制度的弊端早已暴露无疑,限制个人自由流动发展、不公平身份对待、合法人身权利不能享有等等,只因为中国城乡区域差异大,自由流动将引起更为激烈竞争,分区域分城乡户籍便于人员管理等缘由而使这一制度直至今天长期存在。这一制度本身就是对不同阶层之间界线的强化,社会福利制度本身不能凭一己之力铲除这一制度,退而求其次,只能是磨平这一制度的棱角提出暂住证等一系列的缓和举措----社会福利制度的无奈。社会改革只有深化到户籍制度本身才有解决这一桎梏的可能。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济体制转轨紧密相连,两相比较,后者的影响作用无疑是更大的。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不断改制,拥有所有权的人群变得多样化,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相伴而生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工资上升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等等,社会福利制度实现公平再分配的功能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经济转型也是福利制度发展的契机,利用经济转型完善并重构社会福利体制,力求社会福利制度紧跟时代需求,与时俱进。社会阶层的变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甚至是军事战争等等,与这些大因素相比较而言,社会福利制度便是社会分层变动的“润滑剂”----扮演非主要角色,承担并非无关痛痒的作用----调节社会分层之间各阶层的对立矛盾,促进各阶层之间的合理和睦相处,推动阶层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积极流动与发展。
本文标题:社会福利思想结课作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9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