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论语三百讲》之三(第61-90讲)
论语300讲之三(第61-90讲)第61讲闻一知十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对子贡说,你跟回谁比较杰出,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赐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赐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他也不认为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要胜过学生。韩愈在《师说》里面也有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客观的话,重要的是用不用功,如果你有很好的天赋才华,你不用功的话那是浪费。你也只能是天才儿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多可惜。如果说你既有天才又能用功,那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的他们也许表现远远超过我们。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不断进步,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他看到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高兴都来不及。他看到子贡这样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谦虚又有自知之明,当然是要鼓励他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肯定,所以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关系就觉得非常亲密。他跟学生谈话来往,看学生如果太骄傲了,他会稍微点他一下;太谦虚的话,又会鼓励他一下;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就再给他肯定。第62讲听其言观其行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得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却要观看他的行为。我是看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随时也在观察和学习,他对人的态度也要从身边人去加以检验。因为有时候你接触的朋友,都是比较同质性高的,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最后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你就以为天下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其实不一定,譬如中国那么大,你到每一省去,你都会发现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些人讲话喜欢夸张一点,有些人讲话比较保守一点。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你与对方的习惯是不是一样,否则你听他讲一句话,用你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的话很可能会产生误会。第63讲欲望的尺度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说,我不曾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一位。孔子说,枨有不少欲望,怎么做得到刚强呢?两种欲望:第一种是自我中心的;第二种是非自我中心的。孔子说他的学生里面他没见过刚强的,因为他有欲望就不能刚强,分辨欲望的前提是除了你基本的生存欲望之外,往上提升所做的分辨,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存欲望,这就谈不上什么所谓的欲望的问题。所以要分辨的是一方面你要把自我中心的转向非自我中心的,另一方面要参考一下道家的想法,有正确的知,你才有正确的欲。事实上如果大家都没有欲望的话,社会怎么能进步呢。但是这个欲望,最好是正确的欲望,也就是说你不能为了满足欲望而损害别人。其次是你要调节你的欲望,最好同时有正确的知,这样就有正确的欲,一个社会还是可以向前不断地进步发展,这才是孔子的真正用意。要不然孔子为什么要说你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呢,他希望你不要只知道狂妄而已。还要透过学习了解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掌握好这个分寸,那你无欲则刚在原则上还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否则你欲望太多一定受制于人,别人可以控制你,这样一来你的生命还有什么自由可以去珍惜。第64讲八字箴言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人跟人的相处常常以这句话作为思考,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里面充满一种温暖的人道精神,互相尊重的一种情感,很值得我们多加去思考跟学习。我们在念《论语》的过程,有这些地方出现的时候,就要特别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看看别人如何跟我相处,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讲话,他是不是妨碍我听课,但是你如果干涉他的话,好像会伤害同学的情感,所以这个时候由适当的人出面,让老师来说大家保持安静,或者由班上专门维持秩序的同学来做的话就比较名正言顺。那我们能够自我要求,而不是去要求别人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我要求,何必需要别人来要求你呢,那样的社会一定是比较可爱的社会。第65讲力行实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就只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过失跟他的性格类别有关,所以你要对付你自己,要改变你的性格,如果不能改造自己的性格,顺着你的天性去发展,有优点也有缺点,到时候恐怕互相抵消,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只能原地踏步。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一定要针对自己的过失或者性格上的弱点来加以改善,如果你自己不改善,没有人可以帮你忙。你先不要关心别人有没有改善,因为别人有他自己的路要走,你要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改善。人活在世界上想要学习,想要改善自己,第一个就是要好学,像孔子一样,每天不断地学习,到处向人学习,这样你就会觉得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感觉到生命力源源不绝地展现出来。第二个要深思,要好好地去思考,使所学的内容跟自己的生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你所学的才有用。第三个要实践,也就是力行实践,如果你不能实践的话,你学得再多、想得再深有什么用,它还是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生命。第66讲君子之道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子贡请教说,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放下身段向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得到“文”的谥号。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的作风:第一个容貌态度保持恭谨,第二个服侍君上出于敬意,第三个照顾百姓广施恩惠;第四个役使百姓合于分寸。两位在孔子之前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表现一个是合乎文的要求,一个是合乎君子的要求。第67讲善与人交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说,晏平仲很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说,臧文仲供养大龟的屋子里,柱头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的短柱则画着海藻,这怎么算得上大家所说的“明智”呢?孔子的价值观都是要以“人”作为核心,儒家是一种人文主义,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他肯定每一个人都有人性的基本价值,有人格的尊严可以去发展,而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一个人要真正走上人生的正路,他需要不断地修炼的。你光靠一些天生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有用,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不要只看短暂的现在眼前,你要看的是长期的交往,日久见人心。像晏平仲能够让人跟他交往越久,越尊重他,这一点也是我们很多人交很多朋友之后共同的心得,确实不容易做到。通常我们交往越久,不见得会有敬重这样的心态,而晏平仲可以做到,一定代表他本身很有分寸,待人以诚,又有礼来做适当的节制或者是规范。这样一来的话,人生的路可以走得比较平稳,生命也可以更为充实。第68讲洁身自爱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译】子张请教说,楚国的宰相子文三次出任宰相,没有得意的神色,三次从宰相去职,也没有不悦的神色。去职的时候,一定把过去的政务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尽忠职守。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全部放弃了离开齐国,到了一个国家不久就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再度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久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然后又离开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洁身自爱。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孔子从来不会轻易说一个人合乎行仁的要求,因为“仁”必须是内在真诚的自觉产生的力量,自我愿意去做该做的事,然后“仁”一定是代表整个人格趋于完美的程度,所以孔子只愿意说一个是尽忠职守,一个是洁身自爱,能不能达到行仁,还不一定,还要看他其他方面的努力。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表现就不错了,人生的检验是永无休止的,必须不断地努力让自己走上更高的层次。第69讲三思后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虑许多次才去做。孔子听到这种描述就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上轨道的时候,显得很明智;在国家不上轨道的时候,就变得很愚笨了。他的明智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当你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的时候,要考虑到三点,就是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愿意做什么。通常能够做、应该做、愿意做,那你做了准没错。但是很多时候,事情没那么单纯,你能做的事,但你不应该做或是你不愿意做,这时就得考虑到责任问题了。所以现在人的考虑可以从这边延伸出来,给自己设定两个重点就可以了:第一个该不该做;第二个怎么去把它做好。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成就,但不见得代表他在每一方面都很好,他也许在某一方面又有问题了,就要看大家的评论怎么样。评论一个人好坏,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或者权利范围,本来应该属于天子的,但是如果说天子不管事的话,我们在社会上也应该有一种评价善恶是非的人出现,孔子以这样的人自居。第70讲君子固穷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学生们,志向高远,奋发进取,基本的修养已经颇有可观了,只是还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则。一个人如果说稍有迷惑的话,情绪稍微冲动,他马上就混淆了各种情况,所以孔子的学生请教说怎么样才能够化解迷惑的时候。孔子的回答都是直接就他的情绪反应说你不要冲动,情绪造成各种复杂的情况,你的理性就受到遮蔽,所以理性一旦糊涂的话,许多事情做出来之后只有后悔。在这一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的期许,他自己在外面有了困难就想说,我回去再把学生好好教好。一个人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他只能靠教育下一代,让他们代代相传,把这理想传下去。第71讲不念旧恶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说,伯夷与叔齐心中不记得别人的过去的恶行,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了。我们活在世间往往会引起别人对我们的抱怨,同时我们自己对别人也会有所抱怨。其实人只要稍微反省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怨恨是双向的,有时候别人怪我,有时候我怪别人,怪来怪去到最后就是没办法自我反省。那么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你要减少别人对你的怨恨,要记得不要总是念着别人过去犯的错误。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犯过错,如果老朋友一见面就提到你以前偷了什么东西,你以前考试作弊,那谁敢理你,别人一定会怪你。一个人年纪大了之后,总希望过去的那些错误离我远去,从此不再纠缠。所以碰到老同学的时候最好讲好话,你以前做了好事,宣传正面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怨恨。所以孔子就以伯夷叔齐为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第72讲直爽的标准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本文标题:《论语三百讲》之三(第61-90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3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