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论语三百讲》之五(第121-150讲)
《论语三百讲》之五(第121-150讲)第121讲任重道远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八》【译】曾子说,可以把年少的孤儿托给他照顾,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遇到重大关节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种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呀。我们曾经提过孔子说的话特别重要,因为我们是学《论语》,本来就要学孔子的话。但是孔子学生的话我们要多加思考,不见得讲得完全对。但是曾参这句话说得是不错的,念起来就觉得很有气魄。他认为君子就是当国君家里面有事了,他的孩子托给你,你将来可以让他再回到这个位置上。然后遇到重大的关节,我不会放弃我的志向。但是这样的君子好像只适合做一个忠臣,范围稍微窄了一点。孔子讲君子不一样,除了各种说法之外,他很喜欢强调君子所应有的德行,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分辨清楚。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译】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沉重吗?直到死的时候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够遥远吗。我们读书当然是希望能够懂得立志,知道什么是高尚的目标跟理想,所以你要有恢弘的气度、刚毅的性格、开阔的心胸。行仁这个责任很重,它要持续到死为止,所以需要坚持。从这两段话可以知道,曾参的体会有个地方值得我们参考,从他个人学习跟成长的经验,更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知道念书求学,不要去在乎谁比较聪明,IQ比较高,而要在乎的是谁比较用功,谁比较坚持长久。第122讲成就一生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启发上进的意志要靠读《诗》,具备处世的条件要靠学《礼》,达成教化的目标要靠习《乐》。《诗经》是谈文学的作品,一定要出于真诚的情感,所以念《诗经》的时候就会感觉到都是非常真诚地表达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平常我们在社会上呆久了之后,往往都忘记年轻的时候那种纯洁高尚的理想。礼在古代是包括很多具体的行为规范,孔子说他自己三十而立,也是立于礼,等于是我把这个礼的规范学会之后跟别人来往,就有一定的分寸了。当然今天要包括法在内,因为法是把礼的某些具体的要求再明文规定,法律是比较强调禁止你去做坏事,而礼仪是引导鼓励你去跟别人建立适当的关系,所以在社会上立足的话,要守法而重礼。乐是最能够强调人际情感的沟通跟协调的,一个社会到最后就要看你的音乐教化,能不能让社会上大家的情感可以交流。所以古代往往就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流行的音乐,来判断这个社会到底好不好,是否和谐的。一个社会强调《诗经》的话,它就会让很多人都有真诚的情感互相沟通交流,这种真诚的情感就会让大家变得温柔敦厚。一个社会推行礼仪这样的规范,整个社会就很上轨道,任何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人与人相处更没有问题,每一个人都有分寸,这是礼的教化。唱歌是欢乐的事,当你唱歌的时候跟别人情感交流,有时候远远胜过言语,歌词里面也包含着千言万语。第123讲才华与美德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即使一个人才华卓越有如周公,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其他部分也就不值得欣赏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是很有缘分的,属于同一个时代,那么同一个时代的人就要互相珍惜、互相欣赏。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正好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机会,那么要争取服务。而不要说我自己很骄傲,看不起别人或者我很吝啬舍不得给人。那么你再好的才华只放在自己身上,用处很有限,到最后只能制造人与人之间更多的隔阂跟误会。当你越有成就,别人就会越讨厌你。所以儒家的思想是一定要把个人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个人有一点成绩,我周围的人都可以一起来发展得更好。这样一来的话,你一个人的成就,所有人都替你高兴,你越有成就大家越觉得开心,这才是儒家一种所谓的人文主义,一种社会关怀的基本的精神。第124讲有道无道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以坚定的信心爱好学习,为了完成人生理想,可以牺牲生命。不前往危险的国家,也不住在混乱的国家,天下上轨道就出来做事,不上轨道就隐居起来。国家上轨道时,要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不上轨道时,要以富有与高位为可耻。孔子认为关于学习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每天都要学一点新东西,这样才会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地有运作的空间。在国家上轨道的时候要去追求富贵,因为那是公平的竞争。反之,你就要收敛,这个时候贫贱是没关系的。所以问题在于你如何判断国家是否上轨道,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不要把有道、无道当作二分法,要当作趋势,国家正在走向有道或正在走向无道,因为天下没有黑白分明那么清楚的政治现象。所以这一章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孔子教导学生们处事的方法,及在世间如何安排自己的出处进退。第125讲三种毛病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爽,愚昧而不忠厚,无能而不守信。这三种人代表三种毛病,他本来有这样的毛病,相对的就有某些方面还算可取。狂妄的你可以直爽些,然后愚昧的就比较忠厚些,没什么能力那至少要老老实实守信吧。结果不行,变成是另外一种缺点,他相对优点不但没有,还有相对的缺点。孔子特别提出来这几种不理想的情况,有时会觉得很迷惑,我对这种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性格会决定命运的话,那一个人何必努力呢,又为何要受教育,我们受教育之后就是建立自己做人处事的风格。经过教育的琢磨,设法让你改善,改善了之后就可以发挥你性格的优点,相对的就把缺点给慢慢地消减。一个人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他的价值观,认为什么事情比较重要,什么事情属于次要的,久而久之就有自己做人处事的一种风格了。所以我们在任何地方,碰到任何障碍,都要自我反省,找机会来做修正,不断地改善自己,这样两三年下来整个人就不一样了。第126讲学习的秘诀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呀。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己矣。”——《论语·子张第十九》【译】子夏说,每天知道一些自己原来不知道的,每个月再设法复习一下你知道的东西,以免忘记了,这样叫做好学。我们每天念书的时候,不要太过于零乱或是琐碎,最好有几个大的方向。学习真不容易,一辈子学不完,并且学习是很有趣的事,而学习的秘诀就是每天学一点新东西。我们平常念书的时候如果只知道本科,会觉得同样的东西重复了之后会比较无趣。那么不属于本科的东西选择两三个,对于基本的知识不断地去了解,那么对你一定也会有帮助。第127讲圣人大禹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他吃的简单,对鬼神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他穿的粗糙,祭祀的衣冠却做得很华美;他住的简陋,却把全部力量用在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饮食方面:他本身吃得很简单,但是对于鬼神,对于祖先的祭品,却办得非常丰盛。代表他很感恩,一个人要懂得感恩,要报本返始,感谢我们的祖先。服装方面:禹本身穿得很粗糙,他大概早期到处工作,习惯穿得很简单。但是他在祭祀的时候,所穿的衣冠却非常华美。服装是你个人的事,但是一旦进入祭祀的典礼就是大家的事,要让天下百姓都看到非常隆重庄严,因为那是祭祀的活动。住宿方面:禹他本身住的很简陋,却把全部的力量用在沟渠水利上,这样使农业社会的各种种植,各种农夫们的需要都可以得到解决了。我们从孔子对禹的称赞可以了解,在儒家的思想里面,如果你担任什么职位,你就有责任照顾所有相关的人。从禹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念书人都知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们做不到,一定要有这个意念,有这个志向,要学习这些古圣先贤。第128讲利益与命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很少主动谈有关利益、命运与行仁的问题。孔子很少主动谈到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利益,因为利益是很多人都想要,而很少人可以得到的,所以利益谈多的话,大家的心就乱了。孔子说过一句话,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你要做任何事只看小利益的话,很难完成大事。因为小的利益让你迷惑,让你忘记了更大的目标,更高的理想,所以孔子不会主动跟别人谈起利益。第二件事是命运,因为命运代表遭遇,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对于命运或是对自己的命运有一种了解,或是根据某些传统的方法,你可以得到某些结果,但是你尽量不要主动多谈。谈的话很多人就希望说,我为什么没有好命呢,他就不去努力了;而另外一些人说你看我命不错,所以我不用努力也可以,这两个都不好;假设我知道我的命不好,再努力也没用了,这些都不是儒家的立场。第三件事是仁,孔子所谓的仁是跟每一个人具体的行为有关,所以每一个学生请教仁的时候,他都因材施教给出不同的答案。孔子很少主动说什么是仁,因为说了大家都以为仁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大家都照这个做就可以了,其实我们一再强调仁跟道有一点点差别,道是普遍的每一个人的理想,大家都一样,人生的正路叫做道。但是讲仁的话,就要按照每一个人个别的情况,要自己去判断。第129讲减法的哲学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孔子完全没有以下四种毛病:他不会凭空猜测,通常我们有时候很喜欢去表达自己猜测的想法,什么事情都说我认为,我猜测如何,这样很容易混淆是非。他不坚持己见,人跟人相处有许多事情,只要牵涉到别人的,你坚持的话,对于那个人恐怕就是一个压力。人很容易主观,个人认为这样最好,而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情况。他不顽固拘泥,一个人会很顽固,是因为他学识有限,如果多方学习的话,就知道古人在各种情况下,或是西方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有什么样的选择的空间。你学习多的话,很容易想到以前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做法,你立刻照搬就可以了。他不会自我膨胀,一个人在某方面有成就之后,很容易自我膨胀。以孔子来说的话,他最大的特色是好学,代表他永远不够,就因为他能够好学,知道自己永远不够,他在同时代人心中反而是最杰出,最亮眼的一位学者。第130讲天估斯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被匡城的群众所围困,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传统不都在我这里吗?天如果要废弃这种文化,后代的人就不会有机会学习这种文化;天如果还不要废弃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呢!”我们谈孔子思想的时候不必太消极,要了解的是这是个事件。一个人不能够在事后才说我当时很勇敢,因为现在已经过去了,所以我可以说我当时知道没有问题的,当时就是当时,那个情况是没有人有把握的,万一真的出了事,孔子照样问心无愧。在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确实面对着生命的危险,重要的不是他最后是否逃过了这一劫,而是他怎么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表达自己最深刻的信念。我们一再强调孔子在六十岁前后周游列国叫做顺天命,因为他顺天命,所以他在这个关键时刻可以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把天抬出来作为他的后盾,作为他的靠山,因为他相信自己是在奉行天命。第131讲君子不多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第九》【译】太宰向子贡询问,孔先生是一位圣人吧,他竟有这么多才干?子贡说,这是天要让他成为圣人,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孔子听到这段话时就说,太宰了解我呀,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一个君子需要具备这么多才干吗?我想不需要的。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第九》【译】牢说,老师说过,我没有机会发挥抱负,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如果一个人一直没有机会在社会上发挥抱负
本文标题:《论语三百讲》之五(第121-150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3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