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财政学复习重点导论一、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两种)实证分析法: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不要求价值判断,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创始人马歇尔——可“验证”轨道——牛顿方法规范分析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应当如何调整。需要有伦理标准。——创始人庇古——“伦理”轨道二、研究对象一个立场两个“度”:集中度、集权度三大职能:资源配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四项要素:收、支、平、管五级体制:中央、省、市、县、乡六点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和民主观;二是应坚持正确的市场观和效率观;三是应该坚持正确的公共观和公平观;四是应该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福利观;五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目标观和绩效观;六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社会观和发展观。三、财政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1、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两者首尾相接。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单位的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说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其最后要降到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财政学正是从市场失灵讲起。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整个国家的运行情况,核心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问题。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宏观市场失灵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学也要讲财政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财政政策问题。两者在这一点上是重合的。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马克是注意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在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财政收支属分配范畴。财政学要研究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2、财政学与其它相关经济管理课程财政学与金融学。财政学与金融学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金融学是研究市场上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是讲各个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融通,也包括政府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财政收支一般是无偿的,属政府行为,通过金融活动形成的资金收支是有偿的,属市场行为。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两者也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这要是个政策问题,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主要是个经营问题;政府财政的理财目标是实现社会整2体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谋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一、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二、财政的特征(财政的一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三、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旨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一种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它是与市场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四、公共财政的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民主与法治性四、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两重涵义:其一是单靠市场机制不能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其二是对那些以社会目标为主的活动市场无能为力。五、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外部性的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不完全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波动六、政府干预手段行政、法律手段组织公共生产手段经济手段七、财政职能3(一)资源配置职能含义: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财政的资源配置措施:财政通过支出、税收等手段,决定或影响资源配置的数量和方向。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二)收入分配职能含义: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公平收入分配。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功能,包括两层意义:一是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二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已经进行或完成的各种财富和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调整或再分配。在市场经济下,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指后者。财政的收入分配措施:界限和范围,税收,转移性支出,政府公共投资。财政收入分配的必要性:(三)调控经济职能含义:调控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宏观经济目标:就业率稳定、物价水平的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稳定财政调控经济的措施: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自动稳定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成长中的“瓶颈”,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保证。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式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四)监督职能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一、公共产品的概念所谓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指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二、公共产品的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三、纯公共产品概念:纯公共产品是在消费过程中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它还具有不可分割性,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纯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市场适于提供私人产品,满足私人需要,对提供纯公共产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产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四、混合产品4概念:混合物品即兼有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双重性质的物品。其大致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的物品。其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排他的;二是非竞争性不充分且可以排他的;三是具有非竞争性但排他性不充分的。第二类具有正的外部性的物品,如水力发电设施。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第一类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的混合物品。第二类具有外部效应的混合物品五、公共生产的概念所谓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六、公共定价概念: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产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方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七、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公共选择作为一种选择,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八、财政支出原则(一)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含义在经济领域中,所谓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在经济领域中,效率实质上是指劳动生产率问题。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存在着矛盾。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之实现统一,是经济活动管理者和经济理论家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目标。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公平分配是提高效率的前提。第二,效率是公平分配的基础。2、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一般地说,如果过分地强调效率,就会对社会公平产生一定的损害。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公平,力求实现收入均等,又会弱化利益刺激对经济效率的促进效应。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原则51、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结构和对象的调整来修正和改善社会成员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份额,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使得相对的社会公平得以实现。2、财政支出效率原则财政支出效率原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协调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采取牺牲效率实现公平或者是牺牲公平实现效率的极端做法都是不当的,合理的做法是力求协二者的统一。(二)保障民生原则必要性可行性实现措施:以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三)量入为出原则含义:所谓量入为出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财政支出要限定在财政收入总量允许的范围内,以财政收入来控制财政支出,,力争做到收支平衡,这一原则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必要性要求(四)统筹兼顾原则(五)优化支出结构原则九、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收入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法(成本——效应分析法)因素分析评分法最低成本法(最低费用选择法)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分析一、财政支出的分类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按费用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费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经济分析意义: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大;反之,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大。二、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它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6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三、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我国通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是最常用的相对指标;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四、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其基本原理是:政府社会管理活动增强→政府经济活动增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范围扩大→公共支出上升。该理论的特点是从整个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来解释公共支出的增长。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公共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五、经济发展阶段论起飞: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绝对比重中期:政府投资仍在上升,但增速放缓,让位于私人投资成熟:马斯格雷夫:政府投资比重下降罗斯托:在政府投资规模六、内因外因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基本原理是:随机事件——社会动荡(如战争)的冲击加快了政府增长,而惯性又阻止了其返回以前的水平。他们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归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其“时间形态”理论的核心。七、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也称“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以及各类支出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八、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第四章购买性支出一、社会消费性支出含义: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而且提供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政府取得公民支持和承认的前提。分类: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二、政府投资性支出
本文标题:财政学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4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