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
1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同志反映,在有的地方和部门,一些有正气、讲原则的干部吃不开、受委屈。他们在评先选优时轮不上,提拔使用上没有份,培训深造上不沾边,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我们的队伍里有一大批有正气、讲原则的干部。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跟理不跟风不跟人,讲是非而不弄是非,干实事而不会“来事”,不搞团团伙伙,不去拉拉扯扯;他们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对不良现象能够拉下面子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肩膀硬、敢负责、不推诿;他们在原则和道义上不让步、不打折,不搞变通,不讲下不为例,不拿原则作交易;工作上从不挑肥拣瘦、不拈轻怕重,像“老黄牛”,埋头干活,踏实干事,等等。有正气、讲原则的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骨干和中坚,是党的事业的有力依靠和支撑,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脊梁和财富,任何时候都要倍加珍惜,倍加呵护。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往往因为口气硬而容易“得罪”人,因为不抱团而容易“疏远”人,因为不圆滑而容易“抵触”人。在一些人的眼里,他们经常成了清高、骄傲、古板的代名词,甚至被认为“不合群”、“不入流”、“不好处”。结果,有正气、讲原则反而被一些人说成是不善于团结,不好共事,缺乏所谓的“群众基础”,甚至被看成是一种障碍。这不仅容易让有正气的干部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搅乱了风气。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就是要不让他们吃苦又吃亏。要时刻惦记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当他们遭遇困难、陷入困境时,要积极地排忧解难、扶危救困,特别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他们能干事、好干事、干成事,给他们搭建和创造心情舒畅的干事舞台,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他们面临提拔使用、评先评优时,要同等从优、同等从先,让干成事有正气的人脱颖而出,得以重用。2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就是要不让他们受累又受气。在关键时候、重要场合和重大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为有正气的干部鼓与呼、呐与喊。当他们被人误解而丢票时,要不为票所惑、不为票所缚,力排众议、澄清是非;当他们被人贬抑、遭人挖苦、打压时,要挺身而出,敢于抵制,为有正气的干部说话,而且用行动去说话,这是最实际、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保护和支持。用什么人就是导向。只有让有正气的干部吃苦而不吃亏、受累而不受气,让有正气的干部真正吃香,成为一种令人尊敬的标杆,一种引人学习的取向,才能够克服干部工作中的不良风气,也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好。:“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3“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几次面试,都名落孙山。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4良心做人尽心做事最近,到云南出差,忽见路边一企业广告牌上写着“良心做人、尽心做事”的词儿,不禁眼睛一亮,感慨系之。企业,作为一个团队,恐怕称得上是一个“社会人”。作为社会人,提供给社会的是产品与服务。产品与服务的优与劣,与技术有关,与人品更有关。可以说,人品决定着产品。良心者,善良、美好之心也。这种善良、美好之心,实质上就是古人所讲的“四端”之心,即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义之端”的羞恶之心,“礼之端”的辞让之心,“智之端”的是非之心(孟子语)。可以说,一个人,如果缺失这“四端”之心,或者视这“四端”之心为可有可无之物,要说有良心,只能是妄谈;要说“其容良”,只能是伪装。良心做人,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民间早有“做人要讲良心”的说法。我的老家就在中原农村。记得小时候见到街坊邻居有了些磨擦矛盾,得理的一方总会讲“为人要讲良心”。若对方嘴硬不服软,得理的一方还会痛骂一句:“你的良心让狗吃了。”可见,民间早把良心视为做人的根本,视不讲良心的人连猪狗都不如。良心做人,实质上是做人要讲道德。这种道德,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延续着风俗习惯的路径,体现着理想信念的力量。这种道德,简言之,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奋斗之志、和谐之向。人之所以称作人,在于“有仁之仁当作人”。这种仁,面对父老兄弟有亲情,面对同事同志有感情,面对工作责任有激情;这种仁,内不自欺,外不欺人,己所不欲,决不施人;这种仁,言不虚夸,行不做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言到行到,行到果到,决不会挂着“羊头”,卖着“狗肉”,5让百姓“喝饮料,怕色素;吃食物,怕毒素”,甚至买住房,怕忽悠;开小车,怕失灵。人之所以能进步,在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种奋斗,是头上冒着热气、额上流着热汗的辛勤劳作,不是坐而论道、海阔天空地夸夸其谈;是面对顺境不大意,遇到逆境不丧气的风格风骨,不是有了成绩趾高气扬,出了问题一落千丈的作风做派;是日日耕耘力作、月月总结精进、年年似水长流的不懈精神,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太阳照进屋还不出窝的懒散作风。一句话,做人在勤,勤在力干,干在持久,从而使铁树开花、铁棒成针。人之所以能得到快乐,在于先难后获,尊重人,成全人,达和谐。这种尊重,发自内心,而非口是心非;这种成全,竭尽全心,而非花言巧语;这种和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辅相成。可以说,这样的快乐,是事先劳心焦思,事后愉悦无比的快乐;是人与人之间互不设防,相互关心关爱后精神舒展的快乐;同时也是依据理性良心,追求道德原则后的自律自由的快乐。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良心做人,说到底就是做人要有“道”:实现理想的人格,奔向中国特色的目标社会;良心要有“德”:立身有根据,行为有准则,不做亏心事,不干缺德活。让廉洁成为一种文化力量“在你获得金钱的过程中,如果感到紧张或屈辱,那么,获得金钱之后就不要指望会生活得怡然自得,用起这些钱,你会感到恐惧和不安,这就是金钱本身固有的阴谋。”在因受贿被囚禁于伦敦塔后,曾任英国首席大法官的培根写下了对金钱的思考。这是“扬正气、促和谐”全国廉政公益广告展播活动中一则作品的内容。《金钱的思想者》、《母亲的心愿——走好每一步》、《不是什么饭都能吃》、《廉洁是一种力量》……廉政公益广告自4月29日起在全国展播以来,一则则充满深刻寓意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人们纷纷表示,“这些广告凝聚了弘扬正气的精魂、蕴含着崇廉倡廉的心声”,“带给人思想沐浴和心灵洗礼”。6观念激荡,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应常敲警世之钟。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制度运行的基础。法律有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化却无所不入。再完备的制度,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文化支持,就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甚至会出现所谓的“潜规则”。比如,一些地方问题官员的复出,表面上没有违反规定,但是群众的意见却很大,其原因就在于一些人钻法律漏洞、打政策擦边球。然而,不违法的不一定合理,“不违规”的也未必“不失德”,有人认为: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不违规”。所谓知耻而后廉,鲜耻则寡廉。事实表明,许多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与“腐败文化”造就的“环境”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廉政文化不仅是一种政治文化,也是一种先进的大众文化。可以设想,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要是不给家人办事,家人就有意见;要是不给亲友办事,亲友就有意见;家乡人就有意见……整个社会如果都充斥着这样的“腐败民俗学”,反腐败的社会基础又从何谈起。社会大众是反腐败的力量之源,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党中央明确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近年来,借助网络平台的民间反腐与制度反腐结合,激浊扬清,不仅壮大着反腐力量,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使廉洁文化植根于更多公民心中。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也是不断转化的。但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坚持廉洁,我们的反腐倡廉就会有丰沃的土壤。“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这句最近颇为流行的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与制度的互补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重视文化的基础作用,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建设一种与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廉政文化,我们的反腐倡廉才会有深层的理念支撑和坚定的信仰追求。“接班”与“接官”朱德元帅生前曾语重心长地对外孙说:“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名誉、地位,早晚要被人民打倒。”要“接班”,不要“接官”,这句朴素而形象的话,至今听来仍意味深长,对已经走上或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们具有警策作用。党的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交班”与“接班”,是一种正常的组织行为。这不但是形式上的人事变动、权力交接,更包含着一种优良传统、思想境界和敬业精神的交接和延续。年轻干部在“交班”与“接班”的人事交替中,不仅仅是从老同志的手里接过位子,也是对党的事业的继承和接力。7“接班”与“接官”,虽是一字之差,但本质区别却如霄壤。“接班”,就是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接官”就是瞄准“乌纱帽”,意在接过官位与权力,注重个人权力与利益的得失,把做官当作人生的目标。年轻干部是以“接班”的心态,还是以“接官”的心态走上领导岗位,结果大不一样。在年轻干部队伍中,大多数政治清醒、信念坚定,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图虚名,很多同志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出色成绩,被陆续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但也有一些年轻干部却只图“接官”不思“接班”,少数人自认为年轻,有业务知识,便认为“接官”非我莫属,放松了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严格要求。正是这种“
本文标题: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444 .html